科普文章

杜慧云:实现蓝天,真的要等风来?

作者:杜慧云 (LAPC 2014级 硕士研究生)

  北京一直受到“雾霾纠缠,美国大使馆公布空气质量数据后,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但霾真的就是雾霾吗?什么原因导致大气污染加剧?什么措施又实现蓝天呢?难道真的要等风来?  

  首先要明确雾与霾的概念。 

  与霾实际不是一回事,霾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的散射消光而造成的一种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视觉障碍现象;雾是悬浮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造成能见度低于1公里天气现象。区别有如下几点 

  (1) 滴,为过饱和而霾的相对湿度较低 

  (2) 的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小于10公里即可; 

  (3) 有明显的日变化霾没有,且霾厚度较厚,分布均匀。 

  所以,雾和霾本来是不同的天气现象,但能见度低于10公里时,可能既有霾又有轻雾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还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形成均离不开气溶胶。  

  能见度下降主要是霾颗粒物的米散射消光造成的其消光作用的主要粒径段为0.1~2.5微米细粒子起消光作用。本来是气象概念,而大气污染尤其是霾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是从人体健康角度出发的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可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育系统、神经系统、遗传系统受影响,颗粒物是环境学概念 

  其次要缓解空气污染必须先明确其形成原因。 

  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利的地形气象条件是重污染的主导因素。以北京为例,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东北燕山山脉,西边为太行山脉呈簸箕地形,大气污染物不易输送扩散,大气自净能力差一旦吹南风,北京的空气质量就会变差从气候上,北京春季经常受外来沙尘影响;秋季凉爽湿润,但时有静风大雾天气,静稳天气条件;冬季干燥寒冷,通常逆温持续时间较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京常年不利气象条件约40%这种情况下市民总是盼着等风来,等雨来。 

  在无法改变气象条件的情况下,两个方面工作会有所帮助少污染源排、污染预报预警。 

  防护预警方面空气质量预报为居民出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空气质量预报指根据气象条件(风、云量、温度、稳定度、降水及天气形势等)和污染源(人为源和自然源)排放情况通过数学模型对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和物理传输进行模拟,对某个区域污染浓度及空间分布做出预测。若将有严重污染出现或污染浓度超过某一限值时则发出警报,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危害事件发生。 

  目前,用空气质量指数反映空气状况,参与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项,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该标准是根据居民的感受实际空气状况修订的,当然也会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从治理角度源解析是制定空气清洁行动计划的根本依据,因为要想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先测成分、再去找原因。有关PM2.5源解析研究表明污染不仅是本地排放外地输送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要区域联防联控。此外,源解析对于减排中各行业减排任务的分摊有指导意义 

    

  (图片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4-04-16/023929941350.shtml 

  所以,实现蓝天,源头上要减少机动车、燃煤和工业排放,餐饮、烧烤不容忽视。此外,要转变以控制局地污染为主到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在一次污染的基础上控制二次污染。同时要重视预报预警,提高预报准确度,在重污染天气之前采取对策减少伤害让市民不用再等风来。 

  作者已授权本站首发,如有希望转载请于作者本人联系,谢谢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