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办公室吃饭,照例每天都是边吃饭边浏览感兴趣的国内网站。今天一打开大气所的网页,满眼的黑色,心里一惊,知道自己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看了黄岗的博客,和他贴的东亚中心1995年去秋游的照片,勾起我许多的回忆。1995-1998年,我和叶先生都在东亚中心工作。我们都住在中关村,家离得很近,因为叶先生不是常来所里上班,我就担当了信使的差事,我或者小崔经常去叶先生家送信送报纸杂志,就有了很多交流的机会。平常叶先生来单位,我们也经常在一起聊工作,聊生活,甚至聊宗教信仰。那时在导师符老师的建议下,我的研究方向是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当时国际上也刚刚开始。叶先生非常肯定,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无论是从科学前沿还是国家需求来看。特别是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 污染会越来越严重,肯定会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我听了很受鼓舞。有几次我们一起外出开会,我被分配照顾叶先生的安全。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9月,在西安开会,我们一起全程游览了博物馆,参观了兵马俑,还一起登上了大雁塔。那是叶先生已是83岁。还记得当时我陪叶先生爬到一半的时候停下来歇息,遇到陶先生和其他人登顶之后已往下赶。
1998年底,叶先生生病住院,我和曾老师季老师去北京医院探望。他身体显得很弱,但却很达观,没显出任何的忧愁或惧怕。期间我提起想出国的打算。他说出国呆一段时间也好,可以集中精力做点事,不过以后还是一定要回来。出国后就不常见到叶先生。最后一次是2000年在南大开会,那几天南京天天下大雨。叶先生看到我很是高兴,握着我的手问我:听说你在美国的单位对外国人管理很严格,是不是这样?他还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
看了网上许多纪念叶先生的文章和评论,很是感慨。叶先生走的时候虽然算是高龄了,但我们仍然伤心,仍然舍不得,因为他带给我们大气所,带给中国气象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的科学成就,和在科学方向上的引领,对中国气象界的贡献,自然是毋庸置疑。而他的为人,他的品格,带给大气所甚至整个科学界的影响,其意义可能更重大,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
叶先生科学思想开放,从来不保守,不吝啬和别人分享他的独到或创新的想法。他在各种光环面前,也总是非常淡定谦虚,把荣誉赞美给别人。他严谨认真,诚实坦荡。他对人一视同仁,无论是同事学生或科研辅助人员,他都平易近人,从来没有轻视任何人。他爱人如己,对学生不是光想着怎样为我为我的课题所用,而是经常想着学生自己的最大利益和发展前途。他当过大气所科学院的领导,却没有仇人,没有人忌恨他,没有人抱怨他,因为他心里总想的是大气所科学院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他自己和他的小团体的利益。他从来不去运作去活动去争取名利奖项,可是,党和国家却把最高的荣誉给了他!他也赢得了人民对他最高的尊敬和最深的尊重!
叶先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效仿叶先生的为人,以他为榜样,是对叶先生最好的尊敬和纪念!
钱云
2013年10月17日,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