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葉篤正,民國5(1916)年2月21日,出生於天津的大戶望族,祖籍安徽安慶(原省會後改合肥),2013(民國102)年10月16日,逝世於北京,享年98歲,是一位極為難得在學術科技界,享有崇高地位且福壽雙全的氣象人。
葉篤正是「葉氏宗親」在近現代(以1949年為界),最有名氣的學術科技界極少數人士之一。早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的指導教授就是至目前為止,全世界最著名的氣象學家羅斯貝(C. G. Rossby)教授,1950年回到大陸,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改稱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和教學;動盪的文化大革命之後,他擔任大氣物理(氣象)研究所的所長,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1-1984年間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民國84(1995)年曾在夫人及院士學生的陪同下,來臺灣參訪九天並作三場的學術演講;他是獲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003年唯一最高的IMO獎第一位華人,也是2005年中國大陸最高科技獎兩位得主之一,由國家主席頒發證書及獎金500萬人民幣,2006年又獲選為年度感動全中國十位人士之一。2013年10月20日在北京八寶山的告別儀式備極哀榮。大陸未來將會為葉宗長舉辦「學術思想、成就」的研討會。
二、家庭與求學
葉篤正自認,出生在一個典型「封建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前清的陝西巡撫(省長),父親葉崇質官至北京清河道的道台,民國之後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後到天津辦實業,曾開辦華新紗廠、啟新洋灰公司(唐山水泥廠),後任華新銀行總經理。由於出生自望族大家庭,葉篤正有十個兄弟、五位姊妹,他排行老七,兄弟姊妹全是由奶媽餵養帶大的。葉篤正幼年正處舊學和新學並存的時代,他的父親很重視傳統國學教育,所以他們兄弟姊妹均未上過小學,聘請私塾老師來到家中,講授「四書五經」等國學知識,也學習算數。後來兄弟五人(篤義、篤莊、篤廉、篤正、篤成)及妹妹篤柔,均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他們是著名「南開世家」中的一族。這所學校是由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所創,由小學到大學逐步建立起「私立民有」的教育體系。抗戰期間「南開、清華、北大」均南遷,曾在雲南昆明組成著名的「西南聯大」。由南開所培養出來的名人很多,如: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猶、溫家寶、鄒家華(鄒競蒙的哥哥)、…等等,張伯苓曾任國民政府考試院的院長,是非常受到敬重的一位學者教育家,南開「愛國思想和熱愛科學」的教育,葉篤正深受其影響。晚年葉篤正曾對前來探望的溫家寶(大陸國務院總理),特別向他強調:「要發揚南開張伯苓精神」。
抗戰爆發之前(1935),葉篤正考進清華大學物理系,因曾經參加過北平的「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也談了一次「美好時光、美好回憶」的戀愛,若不是感情生變,葉篤正可能去延安「參加革命」了。抗戰爆發之後,民國27(1938)年夏,他回到西南聯大,聽了好友錢三強的建議,轉到實用但當時少人學習的「氣象專業」,他的老師就是獲得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的李憲之和趙九章,民國29(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的第二屆,(第一屆有亢玉瑾、萬寶康、謝光道…等人),民國30(1941)年考上遷校到貴州的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所長就是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曉峯)教授,氣象老師為涂長望,但他的碩士論文專攻「大氣電學」,指導教授為王淦昌(大陸原子彈之父);民國32(1943)年6月25日與馮慧女士結婚,獲碩士學位後,曾在重慶北碚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職,民國34(1945)年秋季通過國家考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民國37(1948)年得到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著名氣象海洋學家,大名鼎鼎的羅斯貝(C-G Rossby),完成的博士論文「大氣中的能量頻散(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發表於1949年「Journal of Meteorology」期刊的第六期,這篇論文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奠定葉篤正一生學術地位的基礎,使他成為「芝加哥學派」中重要的成員之一。
三、氣象事業與科研
民國38(1949)年底,中國大陸發生驚天動地的大變化,共產黨靠「西安事變」和「對日抗戰」,生存下來並茁壯開展,國民政府表面雖然打贏了勝戰,但也因內部腐化不得人心,四年後反而慘敗於共產黨的「武裝奪取政權」。這幾年間葉篤正在美國讀書,沒受到國內內戰的衝擊,而且在美國也有很好的工作。
「改朝換代」在中國的歷史過程是常態。為自己的國家奉獻心力,是每位國人自然的表現和心願,這和那一個「王朝、政黨」執政,基本是無關的。當年國民政府播遷逃難來臺灣,在大陸的三大氣象機構中:「空軍有航機之便大部份完整來臺;中央氣象局只有少部分人隨主任秘書來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完全沒人來臺」。中共的氣象機構並沒有直接承繼,另組了「軍委氣象局」,局長由原本就親共的涂長望教授擔任,一開始全局只有五個人。涂長望接任之後,展開對留在國內的氣象工作者,請大家歸隊,對在國外留學或就業的氣象工作者,一一發函告知國內狀況並邀請回國,指出「楚才晉用、終非了局」,呼籲回國共同建設「自己的國家」。1950年代初的返大陸熱,為往後的大陸建設提供很多的一流人才。要不是共產黨喜歡「意識型態」、好搞「鬥爭運動」,若能與國際友好交流,大陸應該早就進步起來了。現在看來任何政權,只要有20年穩定期並能規劃開發,這個國家一定會逐漸走向脫貧和諧進步之林。
包括:葉篤正、謝義炳、黃士松、謝光道、顧震潮、朱和周、…等等留學生,紛紛返回中國大陸。葉篤正也在他的老師羅斯貝協助下,1950年秋回到大陸,進入北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1958年擔任地物所「天氣氣候研究室」主任;本來1966年地物所分成三個獨立所,氣象專業稱為「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顧震潮,但因該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所有科研活動、學術期刊全部停止,大部分的人均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學習,葉篤正被指稱是「美國的特務」,受到很大的衝擊,特別是趙九章所長死了,負責看管他的劉姓青年說:「老葉痛苦地不想活了」。1972年2月美國尼克森總統到大陸訪問,這改變全世界的一星期,起了化學變化,1973年在美國以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主的一批華裔美人,組團到大陸正式訪問,竺可楨和葉篤正出現在接待的行列,並負責組建中科院「大氣環流物理模擬實驗室」,1974年和張捷遷院士的合作,「青藏高原加熱作用對夏季東亞環流的初步模擬實驗」,是1965年以來近九年發表在「中國科學」的第一篇論文。
粉碎「四人幫」及「兩個凡是」鬥爭之後,大陸確立「改革開放」政策,1978年迎來「科學的春天」,大學入學考試(高考)及各種科學活動也恢復了。該年3月先補選葉篤正為第十八屆「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再選出他擔任第十九、二十屆的理事長,領導恢復重整大陸氣象界的活動並展開對外交流,1987年後改任「名譽理事長」。1978年10月6日,出任真正落實分家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1980年和陶詩言等六位氣象學家,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81-1984年間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是臺灣日據時期舉家內遷,廈門大學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教授),這段時間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就委請陶詩言院士代理,1986年後任中科院大氣所「名譽所長」。早在1979年9-10月間,葉篤正帶領大陸氣象學會代表團去美國訪問,就感受到「氣候變化、全球變遷」的重要性,1985年11月「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就由葉篤正出任主任。以後不管在國內或國際上相關領域,葉篤正擔任的要職,代表國家出席的會議或職務,真是太多太多了!
葉篤正除擔任科研單位領導職務,這不只行政職更帶領研究團隊,以備完成「攻關或攀登」的任務。葉篤正還從事教學工作,如在南京大學或中國科技大學兼教,而中科院本身也有招收研究生,培養不少大氣科學(氣象)的碩、博士生,如黃榮輝院士1965年北大地球物理系畢業後,就考上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為葉篤正的碩士生;他的兒子黃剛是葉篤正的博士生。1988年和他的學生李崇銀、王必魁合作編著「動力氣象學」,由科學出版社所出版,這本教科書在臺灣也出了正(繁)體字版,以嘉惠海峽兩岸的學子們。
四、學術成就與榮譽
「氣象」很古老也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作為一實用的自然也是應用科學,從觀測數據到預報運用,則與物理學、化學、數學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大大有關。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年代以畢雅克里斯(Bjerknes)為首,「挪威學派」的「氣團鋒面氣旋學說」;和第二次世界大戰30年代末到40年代,利用高空探空資料分析,以羅斯貝(Rossby)為首「芝加哥學派」的「長波理論」,到目前都是天氣分析與預報,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特別是中緯度天氣系統的運動模式。
葉篤正自獲得博士到返國投入氣象科研,他的「學術成就」大家公認如下:
(1)頻散理論奠基
葉篤正因「大氣中的能量頻散」博士論文而成名,本文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能量頻散發揚了羅斯貝的「長波理論」,在中高緯度西風氣流上有大的槽、脊現象,它揭示了「能量通過波的頻散傳播」過程,由理論上證明大氣運動能量向下游的頻散,可使新的波動在下游形成;也能成功地解釋高緯度「阻塞高壓」這一現象的形成與崩潰;在天氣系統的發展演釋及天氣預測的推導過程,「頻散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根基。
(2)東亞環流結果
涂長望擔任軍委氣象局長,當時共產黨雖已建國,但還要剷除國民政府的勢力,更嚴峻是爆發韓戰(抗美援朝);這往後大陸建了很多的地面及高空氣象站,(地面站1500個左右、氣球測風超過150個、探空超過60個),「氣象資料」必須保密不對外廣播,最受不了的是下游的日本。以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等為首的集體,以這些觀測資料的研究成果:「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ern Asia」一文,1957/1958分三期發表在瑞典Tellus期刊上,引起各國氣象界的強烈反應,極大地提高中國大陸在國際氣象學術界的地位。「東亞大氣環流」後由戚啟勳副聯隊長譯為中文,民國48(1959)年分三期,發表在空軍所創刊的「氣象預報與分析」季刊上,這是1950-1994年間大陸唯一正式出現在臺灣的「氣象論文」。往後有關東亞大氣環流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分獲1978及1987年的科學大獎。
(3)適應過程發展
一切天氣現象都是大氣運動的結果。風場、氣壓場之間如何適應?葉篤正對傳統的和老師等人的觀點提出質疑,指出「在大範圍天氣系統中,氣壓佔主導地位,風向氣壓的分布適應。在較小範圍的天氣系統中,風佔主導地位,氣壓向風的分布適應」。他與李麥村、曾慶存、朱抱真等人的專著,對大、中、小多尺度的運動,提出「在大尺度運動中,平衡狀態是地轉風關係,風沿等壓線吹。在中小尺度運動中,平衡狀態是風與能量之間的平衡關係,風沿等能量線吹。」的全新概念。這些論文或專著,也以俄文、英文或日文發表,在國際間產生影響。
(4)高原氣象新開
青康藏高原是世界最高、地形最複雜的大高原,它的主體在中國,影響波及全世界。葉篤正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70年代又與張捷遷院士投入轉盤實驗,1959及1979年曾分別與高由禧等多人,出版「西藏高原氣象學」及「青藏高原氣象學」兩本專書,除敘述高原天氣氣候特徵,並由動力、熱力、地形粗糙面,展開這三種作用的研究。青藏高原是巨大的台地也山峰聳立,是大氣中的高空熱源,其對大氣環流的作用,與熱帶海洋有許多相似之處。
(5)全球變化創新
從1979年帶領氣象學會代表團到美國訪問回國之後,葉篤正就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這新的前沿科學將成為科學的熱點。1982年起他就參與「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的制訂,1985年「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成立,葉篤正擔任委員會的主任,在中國開展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必須將地球的「大氣、海洋、冰雪、陸地、生物」等各個部分,作為一整體納入考慮。葉篤正領導並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受到國內、外相關領域及學者的高度肯定。
(6)人類活動宜序
上述「全球變化」,包括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兩個方面,人類要服從以求適應,才能求得環境領域的「永續發展」。葉篤正和他的同事提出「有序人類活動」這概念,這有全球、區域和地域的不同層次,由於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人類圈」應該從生物圈獨立出來,作為「大氣圈、海洋圈、冰雪圈、陸地圈、生物圈」之外,第六個地球系統的獨立的圈層。葉篤正他們指出「有序人類活動」,是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之綜合性科學問題,也必須是有一定規模的群體行為、適合全球的新學科,這將使人類應對生存環境的挑戰,在科學的基礎上系統地、有序地進行,才能使「永續發展」得到真正的落實。
(7)氣象服務必重
葉篤正的成就,強調大氣科學研究不能僅限於大氣圈,必須考慮與「海洋圈、冰雪圈、陸地圈、生物圈、人類圈」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同時要以整個大自然為實驗室,尊循:觀測(實踐)--理論--觀測(實踐)的觀點,而國際合作是氣象科技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要擺正氣象「科研、教育、業務」之間的關係。葉篤正語重心長地指出:「支持氣象部門的工作,是全行業的共同責任和義務」,過去葉篤正率先力行組織科研攻關課題,為業務技術體制的建立,作出實質的貢獻。葉篤正深知,若「氣象預報和服務」的業務工作上不去,則「氣象科研和教育」也難有作為。由這觀點得知,葉篤正絕不是一位「為研究而研究」的人。
(8)科普教育要做
「科學的春天」來臨之後,葉篤正接了重新恢復的氣象學會理事長,在他的任內新成立「科普委員會」,出版「氣象知識」刊物及舉辦「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超過30年了!「氣象知識」成為發行量最大的氣象刊物,氣象夏令營也受到全國科協的表揚和支持。葉篤正認為「做好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更是目前參與撰寫科普專書的唯一氣象院士。他和周家斌等在2004年完成「需要精心呵護的氣候」一書,經過八次修稿才正式出版,葉篤正並代表「院士科普書系」,在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匯報作答辯,獲2005年的二等獎,中央電視台第10頻道對該氣候科普書,還做了專題節目的介紹;2009年他們又合作完成「氣象預報:怎麼作如何用」一書,本書每一小節標題是七個字,押韻寫的像在唸詩,內容非常廣泛豐富,強調要以「用戶需求為考量」的預報服務。本書不只是一本科普書,氣象作業人員也應該好好的閱讀。
有關葉篤正獲得的各種榮譽,目前大陸的氣象界無人超過他!
1. 1956年「西藏高原對東亞大氣環流及中國天氣的影響」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2.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獲先進個人獎;「旋轉大氣中運動的適應過程問題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3. 1980年「青藏高原氣象學」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
4. 1981年獲選為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
5. 1982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員。
6. 1987年「東亞大氣環流」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7. 1990年獲選為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
8. 1995年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9. 2003年獲選為「世界氣象組織」第48屆「IMO」最高榮譽獎。
10.2005年「需要精心呵護的氣候」在內的「院士科普書系」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11.200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科學技術獎。
12.2006年獲「年度感動全中國」的十位代表性人物之一。
致於葉篤正院士擔任國內、國際的各種氣象、氣候、大氣科學、全球變遷、…等等領域,不管實際職或名譽職,真是太多太多了!
五、對臺灣的氣象情
短短一年之內,大陸氣象界兩位德高望重的資深院士「陶詩言和葉篤正」相繼過世,雖然均能得享高壽,但乃引起兩岸氣象界的震驚和不捨。大陸氣象學會發表正式的追悼文,均提到兩老「對臺灣的氣象情」,指出在沒有雙向交流之前,以氣象學會為紐帶,他們已先從國外開始展開接觸,除華裔美人的氣象學家,也和從臺灣到國外,參加學術研討會或參訪的氣象工作者,安排見面交流。
民國68(1979)年1月1日,臺灣的「中美斷交」、大陸的「中美建交」,從這天起大陸正式停止對金門、馬祖等外島「炮擊」,在沒有「國家主席」的情況下,由當時人大委員會葉劍英委員長,代表大陸以「葉九條」召告全世界,今後海峽兩岸,將以「和平談判」取代「武力解放」的政策,這是很大的轉變;民國76(1987)年11月2日,臺灣終於開放「老兵」到大陸探親,至今兩岸飛機的直航,連烏魯木齊(迪化、2013年6月25日)都已完成,兩岸和平穩定的交流已是不可逆,兩岸一定要發揮智慧,處理好同根緣、同文化…中國人之間的問題。
剛剛接掌恢復活動「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的葉篤正,深切了解要和在臺灣氣象同行展開交流的重要性。1979年離開近30年的葉篤正,首次率團到美國訪問,這期間他一定認識去美國留學,後來事業有成的臺灣氣象學者,如廖國男、張智北、張時禹、…等人。民國73(1984)年是我國氣象學會成立60週年紀念,大陸方面已發出邀請訊息,但在「三不政策」規範下,臺灣不可能有所正式反應,但有四位華裔學者,以美國氣象學會身份到南京出席大會,並代表上台致詞。
兩岸正式海外首次交流,是民國71(1982)年11月在馬尼拉的颱風會議,這次兩岸「中央氣象局」局長(吳宗堯、鄒競蒙)均與會,陶詩言也出席,並請也參加的王時鼎,代問候劉衍淮、朱文榮、鄭子政、…等氣象界大老,王時鼎返台後,還為陶詩言聯絡上舉家來臺灣的父母兄弟一家人。
民國72(1983)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IUGG大會,葉篤正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是大陸代表團團長;臺灣也有一個七人代表團出席。葉篤正特別透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系的廖國男主任,認識代表氣象學門的王時鼎,並出席參加王時鼎的論文報告;在這次會議上王時鼎還認識大陸的曾慶存、吳國雄、巢紀平,也碰到在美國的郭曉嵐、張鏡湖等學者。以後也是與IUGG會議有關,1985年在夏威夷、1987年在溫哥華,葉篤正與王時鼎再多次的見面,由於兩岸在海外見面接觸漸趨放寬,王時鼎已能接受葉篤正的宴請。在張智北鍥而不舍的追蹤、鄒競蒙的協助下,民國78(1989)年7月6-8日,以兩岸華人為主歷史性的香港氣象會議,終於如期召開,葉篤正雖支持但由於身份較敏感並未出席。
葉篤正曾有五次機會可來臺灣訪問,大部分手續均已辦妥,如民國81(1992)年是中央研究院吳大猶院長的邀請,要在中央氣象局演講的公告也已發布;民國83(1994)年慶祝氣象學會70週年,大陸首次代表團來臺的雙向交流,他原本是團長;一次在中央研究院召開有關IUGG的會議,葉篤正受邀對大會作專題報告;另接受文大張鏡湖董事長的邀請,願前來中國文化大學講學;但均因健康因素而臨時取消。唯一成行的是由氣象學會陳泰然理事長的再邀請,由夫人馮慧女士、學生黃榮輝院士的陪同下,民國94(1995)年5月25日到6月2日終於成行,來臺參加「海峽兩岸東亞季風與氣候學術研討及座談會」,於5月26日上午在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演講「歷史上氣候突變」及座談,當天下午拜會謝信良局長,並演講「關於東亞區域的氣候環流變遷及全球變遷的研究」;5月29日上午拜會我國IUGG主任委員蔡清彥教授,下午到中國文化大學拜會張鏡湖董事長,並向他在浙江大學讀碩士時的所長張其昀博士之墓前致敬;5月30日上午到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演講「青藏高原在大氣環流變化中的熱力作用」。除學術報告及座談,也安排葉教授等一行參觀:「故宮博物院、石門水庫、陽明山及大屯山自然公園、貓空茶園及廟宇」等。葉篤正很重視這次的臺灣行,葉媽媽特別親自繪了很多幅國畫,由葉篤正院士題詞,做為此行拜會重要人士的珍貴禮物,另外帶來「動力氣象學」、「中國的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兩本書,作為拜會各單位致贈的學術交流。當年回去後的7月份又帶團出國,參加有關的國際會議,由於葉篤正教授能適時挺身為學術發展講話,使我國順利正式參與成為:「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的一員。葉篤正以正直的態度,鼓勵臺灣能夠加入國際科學活動,早在1983年與王時鼎見面時,就很清楚地表達了他的看法及態度。雖然葉篤正來臺灣的參訪交流就這一次,但他非常珍惜認為是人生的大事之一,還特別選了照片放在隔(1996)年,「慶祝葉教授八秩華誕」的專著中。臺灣的代表團或教授學者們,只要有參訪中科院大氣所的行程,都有機會和葉篤正院士再見到面。
六、與葉宗長的交往
當我從空軍通校「氣象訓練班」要畢業前,班上將可能是「氣象高級班」的一些教程發給我們,其中有一套「熱帶氣象學」,內提及T.-C. Yeh的研究成果;後來在舊書攤買到H. Riehl的「Tropical Meteorology」,中文版主要根據這本書譯編的,我知道和Riehl合寫論文的華人姓「葉」,但不知其大名。在那「反共抗俄」的時代,沒人敢提及在大陸之人的大名的;民國83(1994)年3月23日,在臺大思亮館首次大陸氣象界來訪研討會的開幕式,戚啟勳教授提及當年他翻譯「東亞大氣環流」一文,是受到有關單位多次的調查。以後隨環境的改變也基於情報的蒐集,大陸氣象界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得知叫「葉篤正」,是芝加哥學派掌門人羅斯貝的第一個中國博士生,Tu-Cheng Yeh回大陸後改為YE Duzheng。
慶祝學會70週年的代表團團長原是葉篤正,後來連大陸的理事長章基嘉也因故,兩人均沒來成。當時兩岸雖已有交流,但公家機關還是很敏感手續繁雜,為慎重以求萬無一失,所有聯絡申請送件手續,都是陳泰然理事長親自掌控並派專人處理的。這來訪的五天期間,作為學會的專職秘書,我必須參與一些接待的工作。大陸彭光宜秘書長回去後,向沒能來臺的葉團長匯報此行經過,葉教授特託秘書長送「動力氣象學」、「中國的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兩本書給我,上書「我們都姓葉,五百年前是一家,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這實在令我感到很意外和驚訝!當(1994)年10月6日下午,臺灣代表團到大氣所參訪,葉篤正致詞時當著大家的面,說看到臺灣的「葉文欽」也來他很高興。這次我特別將戚教授的「東亞大氣環流」三篇譯文,也帶去當面送給葉教授。第二年葉教授來訪,私底下休息時他要我去陪他們,除送我畫、葉媽媽還送了寒山寺「楓橋夜泊」的拓本,這兩件藝術品一直掛在我家的客廳,增加了不少文藝氣息和品味。利用唯一沒有特別安排的晚上,黃榮輝院士必須代同學去看在臺灣的姐姐,王時鼎主任則請了葉篤正夫婦,對於文化大革命呢?葉媽媽是有些激動,葉教授說「這人人有份,就當是人生的一次經驗」。事實上,越到晚年,連同他的兄弟在內,由他姪女的紀念文章可知,這「夢饜的經驗」越清晰越磨滅不掉。
民國85(1996)年8月7-9日,為慶祝葉教授八秩華誕,「國際氣候與全球環境變遷研討會」,安排在北京香山大飯店舉行,我去參加了,代王時鼎主任提報「Climatology of the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之前我先到福建武夷山,參加也是葉教授當理事長時所創,第15屆「青少年全國氣象夏令營」活動,也因教授贈書所言,利用空檔我到閩南泉州展開「尋根之旅」,至目前追溯到2500多年前「葉氏」成姓的根源,可說非常成功。因為我是專程到北京祝壽的,研討會前一天,彭秘書長先帶我到葉教授的家,客廳雖不大,牆上掛了葉媽媽親繪的「松鶴延年」圖;吳偕平的「八秩已立千秋業 百歲喜騁萬里途」;盧嘉錫院長則題了「葉茂根深東亞環流結碩果 學篤風正全球變化創新篇」;他的眾家兄弟特送上「數十年馳騁於科學原野立德立功立言有此親兄弟足矣 幾萬里闖過了人生險阻壽人壽文壽情當以百歲翁待之」;除舉行國際研討會,大氣所同仁還編著厚達802頁英文「From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o Global Change」論文專著,這是最佳的敬意表達方式,後來大陸、臺灣氣象界常以這種方式祝壽或從學界退休。我請教授在這本專著簽名,「文欽:希望我們的友誼永存 葉篤正 1996/08/07」,葉教授想了一下寫下這幾個字,令我感到很溫馨。
以後我有機會私人到北京,都會去看看這幾位氣象界的大老;氣候的科普書出版之後,連同幾篇觀念性的論文,葉老用快遞寄給我;「動力氣象學」後來也推薦給明文書局出了正體字版。葉老應該有看到我介紹有關他的文字,所以曾主動告知我兩件事:
(一)為中國氣象界打開國際知名度,Tellus雜誌上那篇「東亞大氣環流」的文章,不是他們主動投稿的,是顧震潮出國開會時,帶去的「預印本」引起注意,他們主動刊登的;
(二)他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實際是王淦昌不是涂長望,涂老師鼓勵他們要多修物理方面的課。
當時浙江大學物理系還有一位名教授「束星北」,1970年代初期,李政道回大陸後向周恩來表示,要找他的老師束星北,束因抗戰期間協助國民政府軍方工作,和從臺灣回去的石延漢氣象局長一樣,「肅反期間」成了現行反革命,立即被捕,文革時反而少受到衝擊,束星北後來在青島山東大學(現海洋大學)找到的,束星北也從事一些氣象和海洋的研究,因為他有一位有成就的學生叫「葉篤正」。
民國100(2011)年7月3日上午,彭秘書長再帶我到中關村院士樓見葉、陶二老,我為他們帶去王時鼎主任的「人在江湖老:氣象篇」,內有王主任早期在國外與他們見面的回憶文章和照片,也帶了「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中英文書圖冊,這裡面有二老的心血和成就,建好後他們可能還沒來看過。當我們到達葉老的家,他一眼就叫出「彭光宜你來了」,書桌上放了兩本厚厚的中、英文「葉篤正文選」,葉老說:「要出這兩本書,並不是他的意思,所以對書的內容取捨,他沒有表示過任何意見」。葉篤正雖出生在天津但祖籍是安徽安慶,安徽省以葉老為榮,特委請大氣所的同仁,主動要為葉老出文集,葉老就是不答應。受人之託的高登義教授,最後一次找葉老陳訴,「是為了後學者找資料方便」,這才勉強獲得葉老首肯,所有文章及圖表從新弄過,比預期花了更多的時間才完成的。這兩本書現在我也送給,我主要服務過「空軍氣象中心」的圖書室收藏,這樣發揮的功效會更大些。這次葉老特別問到,我的府上在那裡?經過這些年的追尋,得知葉姓總人口占百家姓中的第42位,廣東最多、浙江次之、福建第三,但葉姓最集中在「皖、浙、贛」三省的交接區域,我的先祖也曾在這區域生活過。移民到臺灣以福建最多、廣東次之,我們家來臺以前在泉州府安溪縣、之前在泉州府南安縣,則和共軍執行武力對臺的葉飛上將有關,何時與中共要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有關?及葉篤正的祖先那一代又有關?總之,葉姓來自「南陽堂」,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始祖是號稱「葉公」的沈諸梁,在春秋後期的楚國,是一位平亂有功不居的功臣,曾與孔子有過對話,「近者悅,遠者來」的確是為政的根基;國人真是愛龍,所以「葉公好龍」並不是壞事。和葉篤正院士相識,之前在海峽兩岸強烈對抗時期,「去大陸」真是想多不敢想!除非有特殊政治傾向和愛恨,否則有機會相處之後,發現兩岸的老百姓都很善良,這還需要再製造什麼對立仇恨嗎?
七、感 想
葉篤正和陶詩言兩位資深院士,都是在氣象這領域很有貢獻成就的人,他們基本上是享有崇高地位且福壽雙全的氣象人,他們之間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者,每個人也都桃李滿天下。比較起來我覺得,陶詩言要比較幸福一些,表妹太太全心照顧他,雖有「最嚴重的臺灣關係」,但「兩彈一星」期間的氣象保障任務,加上不曾出國留學,使他成為所謂「消遙派」;抗戰內遷逃難時受盡風雨之苦,改了行也許他「矇對了」,最後與臺灣的親人聯絡上也見了面,陶老真的很幸運。
葉老是位感情豐富的溫情主義者,他因為出國卻成為他的原罪,這麼愛國願回來為國家作事服務,何罪之有?所以被鬥完隔天他還是寫下「我不是特務」。美國同學問他「後悔回去嗎?」有機會為自己國家作事,建立一個完整的研究所,美國人會給他嗎?也許沒陶詩言幸福,但比顧震潮幸運,顧震潮未能撐過1976年迎來「科學的春天」,要分家的「大氣物理研究所」,最後由葉篤正幫他落實完成。而葉篤正也慶幸,認為「幸虧因被關,被牢牢地看管,因沒被外放,所以沒有自殺」。反過來決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教授給這位監管他僅有高中學歷的年輕人,往後的日子他們也成為最好的朋友,劉克武後來成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授。
比起他的兄長,葉篤正還是幸運些,三哥篤義、五哥篤莊,反右運動就被劃成「右派」,到文革更慘,篤義關到1972年、篤莊關到1978年,篤正則又幸運多了,所以他非常感恩地球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衛一清同志,硬把已露出洞外的蛇從尾巴給拉進洞內,所以他沒被定為右派,否則文革會更慘。1973年華裔美人到大陸訪問,葉篤正這才有出頭天。張捷遷院士1970年初,國科會原來邀請他回臺灣做水工實驗的,不知何故意見不合,沒弄成回美國去了,不過他推薦王時鼎到他的學校進修;正好美國需與中國大陸打交道,張捷遷後來就到大氣所,和葉篤正合作,發表中斷了九年的研究論文。否極泰來的葉篤正,以他旺盛的生命力,為國內和國際的氣象界,作出他巨大的貢獻,也完成他要來臺灣訪問的心願。
由於葉篤正得到國內外各種榮譽獎項及獲頒高額獎金,他認為這是代表氣象界的成就而得獎,不是他個人的,所以將獎金捐出設立「學篤風正」獎、南開母校、家鄉「葉祠小學」的獎助學金。除氣象研究成果可得獎,也獎勵優秀的「氣象管理」人員。葉篤正認為,獎金也許會超過、但其榮譽地位絕不能超過他的老師「涂長望」獎。或許「學篤風正」獎可考慮正式改稱「葉篤正」獎,也能考慮對臺灣的氣象界或學子,開放提出申請,這也是一種榮譽,我想葉教授也很樂意看到臺灣氣象的同仁也能得獎。明(2014)年是我國氣象學會成立90週年、海峽兩岸氣象雙向交流20週年紀念,大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可考慮與氣象學會,合作規劃舉辦紀念葉篤正教授的國際、國內之學術研討會。
我問過,葉篤正他們這一家族在臺灣並沒有親人。總之,我們有同宗之緣,他的多方面成就,就是我們「葉氏家族」的榮耀。
「篤實推展氣象科研 正確析論大氣現象 學領中科根植華夏 碩彥鴻儒享譽國際」
是我這位後生晚輩也是氣象同行,對葉(宗長)院士高度的景仰與推崇。
參考資料
1. 周家斌、浦一芬(2008):求真求實登高峰:葉篤正,新華出版社。
2. 葉篤正(2004):從我一生經歷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3. 葉維麗(2013):七伯伯葉篤正,共識網。
4. 中國氣象學會、華風影視集團(2008):風雨人生:葉篤正,DVD片。
5. 葉篤正、張還遠、周家斌(2004):需要精心呵護的氣候,清華大學出版社。
6. 葉篤正、周家斌(2009):氣象預報:怎麼作如何用,清華大學出版社。
7. 葉文欽(1996):赴大陸參加國際氣候與全球環境變化研討會暨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有感,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37期第2號。
8. 葉文欽(2000):氣象學會尋根之旅兼訪氣象耆宿,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41期。
9. 王時鼎(2006):我參與早期兩岸間氣象交流回憶,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47期。
10.陳泰然(1995):海峽兩岸氣象防災技術交流研習座談與觀摩暨海峽兩岸東亞季風與氣候學術研討交流及座談會紀要,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36期第2號。
【民國102(2013)年11月16日初稿;12月05日再修訂】
作 者:葉文欽(ywq19491030@gmail.com)(空軍氣象退伍、氣象學會秘書處退休、臺北市葉姓宗親會)
地 址:台灣基隆中正區八斗子北寧路369巷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