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國的「氣象學會」是民國13(1924)年10月10日下午,創會於山東青島「膠澳商埠觀象臺」,並選出蔣丙然博士(臺長)為學會會長。北伐成功之後,國民政府定都江蘇南京,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下設「氣象研究所」,氣象學會的會務也就轉到南京,並選出竺可楨博士(所長)為學會的新會長;抗戰爆發之後,學會也內遷四川重慶,抗戰勝利後又遷回南京。由民國13到26年共開過1次成立大會及12屆的年會;「抗戰到國共內戰」在民國27到38年間,只開過3次年會,選出下一屆的理事會,原會長改稱理事長,這期間的理事長均由竺可楨擔任,因此這25年間一共有16屆的理事會,當選任會(理事)長,只有蔣丙然和竺可楨兩位前輩。當時學會代表的氣象刊物先後為:「學會會刊、氣象雜誌、氣象學報」。有關早期我國氣象學會的活動概況,可參考陳學溶、許鑑明、葉文欽及「慶祝氣象學會創會八十週年紀念特刊」的相關文章。
國共內戰之後,中國政府分裂為二,氣象學會也分別南下臺北、北上北京,來臺者於民國44(1955)年先恢復「氣象學報」,民國47(1958)年再恢復學會的會務,再度選出在大陸創會時的會長蔣丙然教授(臺灣大學地理系氣象組)為理事長,每年均召開年會改選部分(1/3)新的理監事,再選出理事長聘秘書處新成員,以利會務的推動,(民國82年全面改選任期兩年,但因每年均有年會還稱之為一屆)。這近90年來,以我方的立場而言,擔任過學會理事(會)長的氣象先進有:蔣丙然、竺可楨、劉衍淮、鄭子政、亢玉瑾、劉大年、吳宗堯、蔡清彥、陳泰然、謝信良、劉兆漢、劉廣英、辛江霖、周仲島、王寶貫(現任)。
分裂後的氣象學會在大陸又如何?特別是兩岸展開交流之後,「氣象學會」成為兩岸氣象界交流的紐帶,因此對大陸的學會狀況也要有所了解。在大陸「中國科協」的推動下,成立出版「中國學會史叢書」,「中國氣象學會史」成為首批出版可供研究科技學會史的叢書之一。由於海峽兩岸氣象界均視「氣象學會」為同根同源,所以以大陸的立場而言,擔任過學會理事(會)長的氣象先進有:蔣丙然、竺可楨、趙九章、葉篤正、陶詩言、章基嘉、鄒競蒙、曾慶存、伍榮生、秦大河(現任)。顯然前25年是重疊的,民國38(1949)年之後,氣象學會在大陸的活動,很明顯可分成兩大階段,這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息息相關,而前30年與大陸的政治動盪又關係密切,今簡述如下供參考。
1950年至1979年之前的學會
民國38(1949)年底,自稱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當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也自稱代表中國,年號改用西元。因是以「武力奪取」政權,其心態採「不續前緣」但又有源的方式,處裡已存在的很多機關組織團體,如中央研究院北上北京改稱「中國科學院」,其下的氣象研究所改為「地球物理研究所」;當時氣象研究所無人、中央氣象局只有少數人到臺灣,「新中國」則新成立「軍委氣象局」,五年後才改為國務院下的「中央氣象局」,之後又改稱「國家氣象局」,現名「中國氣象局」。由於早期氣象學會的主體會員,以來自氣象研究所、中央氣象局為主,他們大部分均留在大陸,所以之後召開過新三屆的氣象學會,改選新的理事組成理事會,算是比在臺灣更早恢復學會的活動,但大陸以後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大動盪,包括氣象學會在內,不但會務連學術期刊都中斷了十餘年之久。
「新中國」成立1979年之前學會改選理事會狀況表
屆 數 |
年度期間 |
理 事 長 |
秘書處負責人 |
備 註 |
第一屆 |
1951-1954 |
竺可楨 |
張寶堃 |
|
第二屆 |
1954-1958 |
竺可楨 |
蔣金濤(女) |
|
第三屆 |
1958-1962 |
趙九章 |
蔣金濤(女) |
|
第十八屆 |
1962-1978 |
趙九章 |
蔣金濤(女) |
1966文革爆發所有一切活動全面被終止 |
調整後第十八屆 |
1978 |
葉篤正 |
程純樞 |
由狀況表得知,中共得政權之後,從1951(民國40)年起,「中國氣象學會」在大陸召開過新的第一、二、三屆的大會,成立新的理事會任期為四年,1962年的改選本來應是第四屆,但在這本官方的「中國氣象學會史」稱之為第十八屆,而年度又跨了1962-1978,這是不合理的現象。本來1966年應召開改選的大會,但因這一年爆發「文化大革命」,不但氣象學會會務無法運作,「氣象學報」也全面停刊,連「中央氣象局」都被軍方「總參氣象局」接管,包括科學院在內,很多很多的研究及專業人員,均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這期間學會的理事長也是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博士,因故也在1968年自殺了。「中央氣象局」因1972年間有颱風侵襲大陸的浙江,損失非常慘重,引起周恩來的高度關注,原氣象局人員才得以離開幹校,歸建後中央氣象局才又恢復的,鄒競蒙就在這時候,離開空軍氣象單位,加入氣象局的領導團隊,以後才得以擔任:氣象局長、氣象學會理事長,及有機會擔任兩屆的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席。
1976年10月6日晚上,以葉劍英為首的實力派,「擒賊先擒王」短短幾小時之內,粉碎「四人幫集團」,鄧小平第三次復出,經「兩個凡是」的鬥爭,確立掌握實權,提倡「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大學入學的高考全面恢復,1978年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全國的各種學術團體也全面恢復活動。所以原改稱第十八屆理事會,任期由1962-1978達16年之久,因原理事長趙九章已過逝,故由原理事們先補選葉篤正為理事長,稱為調整後第十八屆理事會,才能有個結束,重新改選新的理事會,推動氣象學會的會務。
如果嚴格以四年選一次稱之為一屆,則現在大陸氣象學會的「屆數」就不對了。可能想到1950年之前,學會有改選才稱之為一屆,也只有「蔣丙然、竺可楨」兩位會(理事)長當選人;因為「文革動亂」,使後來的改選也亂了,而這段時間也是只有兩位擔任過理事長,因此就將竺可楨的任期通稱為第十七屆,趙九章的任期統稱為第十八屆,這樣正好也與原國民政府時期的氣象學會的屆數,可以相銜接。在國民政府時代,氣象學會的會員人數也不多,各省也無氣象分會,說真的氣象測站也不多,也因抗戰的關係,軍方氣象的從業人員比民間要來的多。我們必須承認,「新中國」在涂長望14年局長任內,最大的成就就是將國民政府原只有100多家的測站,擴充到1500多個測站,而各省也成立氣象局及氣象學會。學會要推動會務,只靠秘書處也不行,必須成立各種專業委員會來推動,在趙九章的第十八屆理事會特成立:(天氣與動力氣象、大氣物理與氣象儀器、氣候、農業氣象、氣象名詞、氣象學報)6個委員會,隨文革的爆發,這些委員會當然也停擺了;1978年葉篤正博士被補選為調整後第十八屆的理事長,將(大氣物理與氣象儀器)分為獨立的(大氣物理、大氣探測),委員會成為7個。
1978年之後迄今的學會
大陸由共產黨取得政權建國六十多年來,對前三十年也不太想提及,所有的績效都放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的成就,也就是1979年1月1日和美國正式建交,正式停止對「金馬砲擊」,放棄「武力解放」對臺灣要「和平統一」,臺商也得以大舉西進設廠投資,兩岸人民百姓也能自由往來於海峽兩岸之間,我們看到大陸不但漸漸脫貧,實質也變了,整體也明顯富了起來。
海峽兩岸的氣象界,可能比別的學門或專業更早有接觸,這兩岸的「氣象學會」成為最佳的仲介紐帶。大陸「中國氣象學會史」這本書的絕大篇幅(035-195)均討論這三十多年來的活動成果,其中有關「海峽兩岸氣象交流」就有14頁之多。今將這共有九屆大陸氣象學會簡述如下:
屆 數 |
年度期間 |
理 事 長 |
秘書處負責人 |
所屬委員會 |
第十九屆 |
1978-1982 |
葉篤正 |
程純樞 |
9個 |
第二十屆 |
1982-1986 |
葉篤正 |
章基嘉 |
17個 |
第二十一屆 |
1986-1990 |
陶詩言 |
章基嘉 |
22個 |
第二十二屆 |
1990-1994 |
章基嘉 |
彭光宜 |
25個 |
第二十三屆 |
1994-1998 |
鄒競蒙 |
彭光宜 |
25個 |
第二十四屆 |
1998-2002 |
曾慶存 |
梁景華 |
26個 |
第二十五屆 |
2002-2006 |
伍榮生 |
王春乙 |
33個 |
第二十六屆 |
2006-2010 |
秦大河 |
王春乙 |
40個 |
第二十七屆 |
2010-2014 |
秦大河 |
翟盤茂 |
41個? |
|
|
|
|
|
「文革之後」學會改選理事會狀況表
大陸氣象學會的「理事」人數很多,而且分散全國各地,召開會議著實不易,故主要委託「常務理事會」開會決定,所以理事會最多一年開一次,不過他們重視全國秘書長的會議,因秘書處才是真正落實要做事的單位,如果秘書長是兼職的,他們就會找一位專職副秘書長,如章基嘉以副局長、副理事長兼學會秘書長,真正負責是彭光宜副秘書長,現在第二十七屆實際管事的是馮雪竹專職副秘書長。第十九屆大陸學會新設:(氣象知識、氣象科普)兩委員會,1982年他們展開全國的「青少年氣象夏令營」,至今連續舉辦過32屆,所設的營地遍布全大陸;創辦「氣象知識」科普雜誌,現已改成全彩色的雙月刊,這正是我們學會所欠缺的。之後大陸各屆的理事會,新成立的各種委員會,越設越多,學門(科)也越分越細,現在第二十七屆理事會已超過40個以上。以前各委員會是各自擇期召開研討會,自2002年起,大陸氣象學會正式每年召開年會,並集合十個以上的相關委員會,聯合召開各不同學門和專業的(學術、作業、…)等的研討會。
1982年常務理事鄒競蒙接氣象局局長,當年11月海峽兩岸的「中央氣象局」局長(吳宗堯、鄒競蒙)在馬尼拉的颱風會議見面了。1984年是氣象學會60週年紀念,據稱大陸有向臺灣氣象界發出邀請,在「三不政策」下當然不可能派員前往,隔年學會的會刊才有許鑑明前輩之「正統之爭」專文報導,但有四位美裔華人的氣象學者受邀前往參加。1987年11月2日政府正式開放老兵到大陸探親,也因為大陸陶詩言理事長的建議,1989年7月在香港召開以兩岸氣象界為主的學術研討會,氣氛感人相當成功,1994年是氣象學會成立70週年紀念,當年3月/10月兩岸氣象界終於組團互訪。這近20年來的直接交流,「氣象學會」有其功能在,雖然雙方氣象局漸為主導,但還需頂個「氣象學會」的招牌以利遂行。
大陸各省(市)的氣象學會和各省的氣象期刊,也是1978年後才蓬勃發展起來的,兩岸氣象界確立雙向交流之後,他們也各自組團透過各種管道來臺進行交流和期刊交換。大陸學會還負責「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的選拔,這有助於提拔優秀年輕氣象學者及鼓舞氣象從業人員。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沒有邦交的情況下,親自到北京訪問,美國態度的轉變,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成為大陸第一個進入的聯合國所屬機構,美國氣象學會(AMS),也是第一個去大陸正式參訪的美國學術團體,在美國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們也組團,於民國62(1973)年到大陸訪問,相信這對大陸氣象學會、學術單位、作業界,其對外開拓氣象交流合作助益良多。
結 語
凡存在的事實就是「歷史」。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海峽兩岸展開雙向交流之後,除營造和平的氣氛也能增進相互的了解,這與互相砲擊、文攻武嚇,相去甚遠,這已是很難再走回頭路了;能經由申請自由自在的跨過「臺灣海峽」相互參訪,相信大部分的人民百姓,絕不願走回過去「相互仇視」的老路。「氣象行業」這事關兩岸人民百姓:「生命財產、生活品質及經建成果」的福祉,多多合作有助於雙方避凶趨吉,這雙方的「氣象學會」有很好的紐帶關係。重視自己的歷史,不應放棄自主的解釋權,但也要承認對方存在發生的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1. 陳學溶、陳德群:中國氣象學會早期事略,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36期第1號P.1~13,民國84年3月出版。
2. 許鑑明:中國氣象學會之法統與早期活動瑣憶,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26期,民國74年出版。
3. 學會秘書處:慶祝氣象學會創會八十週年紀念特刊,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45期,民國93年出版。
4. 葉文欽:由「氣象學報」談起,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53期P.21~27,民國101年3月出版。
5.「中國氣象學會」編著:中國氣象學會史,2008年10月,大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民國102(2013)/09/20初稿;12/26修訂】
葉 文 欽
(空軍氣象退伍、氣象學會秘書處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