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气所

发布时间:2018-10-02  |  【打印】 【关闭

  也许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当上科学家的梦。当然,我也不例外。年幼时,每当看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暗自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诸葛亮“呼风唤雨”一般的预测天气,做一位“神机妙算”的科学家。所以,当我第一次来到大气所,便被她的科学氛围所感染,欣喜地发现自己离科学的大门又进了一步。现在,我已经在大气所学习生活了四年,感受到了她经过90年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惊叹于她的严谨、质朴、雄伟的魅力。 

  在这里,有让人肃然起敬的氛围。大气所的建筑是灰色为主体,让每个科学工作者都能感受到沉稳的气息。科研楼一楼,竺可桢先生的塑像陈列在大厅里,先生用睿智、和蔼的眼神注视着气象小辈们。每次经过此处,我都会想到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的处事原则,并勉励自己一定要像竺先生一般严谨、踏实地追求科学真理。大厅的一侧挂有气势雄伟的书画,上题“大气磅礴”四个大字,恰与大气所的气场相符。一楼的墙壁上,有大气所的历史及荣誉的介绍,让我们每天都能够勉励自己。在工作的时间,整个大气所都是静悄悄的,仿佛让人不忍心打破她的思考。

  在这里,有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我们有幸遇见了之前只能在教科书里面出现的院士及走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们。当他们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Rossby波的奇妙,ENSO对气候的调控,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等各种问题时,我们对气象的热情又重新燃起。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很自豪地想,天气、气候的变化竟然都在我们的预测之中,我们所做的一切竟然是如此地有意义。当然,这些大师的魅力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造诣,更是在于他们对科研的热爱与真挚之情。尤其记得丁先生在“名家讲坛”中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与嘱托,他用“定”、“钻”、“迷”这三个字对年轻人做好科研所需要的素质做了最好的概括。“定”,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影响;“钻”,对科研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迷”,对所学有高度的热情。我们更不会忘记,曾先生为了勉励自己,于1961年毕业回国后写的一首《自励》的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做人之道、勤奋工作、行为规范等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这里,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虽然在别人眼中,气象人是这样的:每天跑到屋外去看云识别云,然后像诸葛亮一样“借东风”、一起投票(包括抛硬币)决定明天是否下雨、甚至是当电视机里面的天气预报播报员……可是事实上,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数据,解着复杂的公式,看着没完没了的文献,以及编着写不完的脚本。那一点点的新鲜感与成就感便逐渐地被这些“残酷”的事实磨平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每当我们处在动力不足、情绪低靡的状态时,总能够“化险为夷”。周围总有热心的同学一起面对科研上的烦恼,及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帮助;总有老师在我们手足无措时指点迷津。虽然目前我们所做的研究相对于整个科学的进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聚沙成塔,众志成城,科学的进步就是靠这点点滴滴来实现的。

  对气象人而言,大气所就是大气科学的殿堂。能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研究生 李惠心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381  Email:iap@mail.iap.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