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平介绍    |    音容笑貌    |    怀念文章    |    媒体播报
深切缅怀恩师陶诗言先生
时间:2012-12-19 点击:

十一月中旬,我到北京,想拜访陶诗言先生,得知先生因病住院,医生怕交叉感染,不同意探视,我有了某种不祥的预感,两天前我忧心忡忡的回到无锡,今天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网站得知,陶诗言先生不幸于十二月十七号病逝,未曾想到先生走得这么快!去年七月,陶先生愉快地答应为我的回忆录《风云春秋》撰写序言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当时陶先生身体很健康,像往常一样,每次见面,他都要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和西北一些老同志的情况,我万万没有想到,去年的见面竟然成了最后的诀别,再也见不到陶先生了,不禁悲痛万分!

我第一次认识陶诗言先生是在一九五四年北京天气预报短训班。当时我是短训班学员,陶诗言先生为短训班作了中国台风和中国寒潮专题讲座,陶先生完全不看书稿,对影响我国强台风和寒潮大多数个例的日期、路径和影响程度,讲述得一清二楚,如数家珍,不下大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一次听他讲课,就对他从事气象科学事业的认真精神所折服,成了我学习的榜样。1959年中央气象局决定编写我国第一本《中国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陶诗言先生任主编,我代表兰州中心气象台参加编写工作,在陶先生的指导下,我执笔编写了东亚寒潮、高原天气分析和西北冷锋分析等章节,工作地点在中央气象台,工作了两个多月,陶先生每周都来检查指导工作,并且总要抽出时间,带我到中央台预报值班室看天气图。陶先生工作在科学院,但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到中央台,看天气图参加天气会商,长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陶先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扎实,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根本原因。带我看天气图不是《手册》主编的工作,可是陶先生利用这个机会,主动帮带我这个年轻人,陶先生有深厚的气象理论基础,有丰富的看图经验,使我受益匪浅,至今还记得一些他传授的看图经验和方法。从此我和陶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五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书信联系,我每次出差或者探亲到北京总要去拜访陶先生,向他求教,他也常常给我介绍气象科学发展动向,建意我读些什么书,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七十年代初,我下放到甘肃临夏,陶先生给我寄来了他领导的卫星云图研究成果资料,在那种条件下,能够看到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陶先生对我的关怀是全方位的。当他发现对我工作的安排不太合适的时候,他毫无顾忌地向有关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文化大革命我被下放,陶先生利用各种机会向有关方面提意见。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我的请求,而是出于对气象事业发展和对科技干部正确使用的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他完全是主动这样做的,在我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真诚的帮助,使我终生难忘。据我所知,我国有许多科技骨干都曾得到过陶先生在各个方面的的关怀和帮助,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关怀备至,培养和造就了我国一大批气象青年科技骨干,我的成长是和陶先生的关怀和教诲分不开的。

陶诗言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非常高,但是为人却非常谦虚,具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大家风范。我和陶先生第一次谈话,就有深刻的感受。那是在1958年兰州高原天气分析和中长期预报学术会议上,在大会上,我作了关于二十四小时变压图的报告,会下陶先生向我询问了许多高原天气的问题,这次谈话有一个多小时,陶先生关心的问题很多,态度非常谦和,并且不时地做一些记录,当时我只是一个小预报员,陶先生已是全国闻名的气象专家,这种不耻下问的谦逊态度使我深受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陶诗言先生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篇天气学主编,这是一件非常权威性的编写工作,未想到初稿完成以后,陶先生寄给我,要我提意见,我才疏学浅,那能担此重任,可是在陶先生谦虚精神的感召下,只好认真阅读并且大胆提出意见,事后还得到了陶先生的肯定。陶先生经常虚心征求学生的意见,这种例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陶先生在多种场合宣称和我是笔墨之交,如此抬举我,确实担当不起,这完全是他谦虚的态度,陶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我的恩师。从陶诗言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越是大家,越是谦逊。谦逊可以集思广意,铸成伟业。

解放初期,为了尽快把我国的天气预报业务建立起来,中央气象局特别邀请了中科院顾震潮先生和陶诗言先生到中央气象台担任联合分析预报中心主任,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此后他长期担任中央气象台和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学顾问,我国许多科技骨干都得到过陶先生的热情指导和调教,陶先生在我国的预报员和科技骨干中有崇高的威望,受到我国气象界的普遍尊敬和爱戴。

陶诗言先生是我国天气气候学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在我国天气学、天气气候学发展的历程中,陶诗言先生总是站在最前面,引领着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在五十年代前期,我国天气预报工作初建阶段,台站网比较稀疏,只能从比较大的天气系统抓起。1955年陶先生写了东亚寒潮的经验研究(内部发行)一文,在陶先生的指导下,我在编写《中国短期天气预报手册》东亚寒潮时,根据该文的要点,将东亚寒潮主要分成不稳定短波槽发展和横槽转向两个大的类型,抓住了寒潮爆发的本质特征。六十年代初期,陶先生撰文指出,高空大型暖高压伸向极地,将极涡推向南方,是形成东亚大寒潮的一种重要形式。1958年叶笃正和陶诗言根据六月和十月高空急流在青藏高原上空突变式的北进和南退,将一年划分成冬夏两个自然季节,奠定了我国自然季节变化研究的基础。1962年陶诗言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的环流特征,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北和偏南是造成旱涝的主要环流特征。1964年,随着对流层上部资料的增加,陶先生研究了夏季亚洲南部100百帕环流型的变化,将环流型分为东部型和西部型两类,东部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长江中下游干旱少雨;西部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偏南,长江中下游多雨,从而揭开了我国100百帕高压研究的序幕。这些天气气候学的研究工作都已是经典之作,引领着我国天气气候学和预报业务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卫星云图开始出现,陶先生及时地领导了我国气象学界开展了卫星云图的应用研究,卫星云图很快就成了我国天气预报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华北暴雨以后陶先生亲自指导了暴雨会战,对我国暴雨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陶先生撰写了中国暴雨专著,概括出了暴雨天气型和预报方法,有力的推动了全国暴雨分析研究和预报水平。在2008年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讨论会上,陶先生用“冬行夏令”来概括环流反常的基本特征,陶先生的工作一向都是抓住要害高度概括的。以上只是根据我的记忆,将陶先生的科学成就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我不可能将陶先生的主要贡献都列出来,我只是想说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新中国天气气候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陶先生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引导性的。

李麦村和我都是陶诗言先生的学生,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一起议论陶先生的科学研究艺术,陶先生有一种非常高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研究本领。他可以在一大罗的天气图当中,选出一张天气图来代表最重要最本质的天气气候特征。天气气候学文章是比较难写的,弄不好就会变成流水帐,抓不住要领。陶先生的天气气候学文章堪称典范,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陶先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是因为他能够深刻的领悟科学哲学思想的精髓,掌握了一套高超的科学研究艺术。六十年代初期,陶先生给我推荐了爱因斯坦写的《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他告诉我,他已经认真地读过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哲学著作,记述了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思考过程,陶先生在该书的许多页面上加注了批语。七十年代后期,陶先生又向我推荐了贝弗里奇写的《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陶诗言先生不仅自己十分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在这方面有很高的修养,而且也引领我去学习自然哲学,对我的启发和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老一辈的气象学家都很注意哲学问题,有很高的哲学修养。顾震潮1953年在天气月刊上发表了实践论与天气学的文章,叶笃正作过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报告,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例如康德既是哲学家又是星云学说的创建人。马克思对高等数学有很深入的研究,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深刻的洞察力,并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令人叹服的预测。可是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忽视甚至否定哲学的思潮,这当然是很有害的。恩格斯曾经指出,那些反对用哲学指导工作的人往往是用了最坏的哲学。钱学森曾经提出,把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是很有道理的。在学习和继承陶诗言先生科学思想的时候,如果能够引起我们对自然哲学的学习和修养的重视,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

                                           徐国昌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原所长和顾问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联系方式: 王立志 82995140 wlz@mail.iap.ac.cn 任 丽 82995009 rl@mail.iap.ac.cn
  韩 蓉 82995012 hanr@mail.iap.ac.cn 周 权 82995010 zhouquan@mail.iap.ac.cn(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