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平     |     学术成就     |     怀念文章     |     音容笑貌    
【程锐】纪念周晓平先生
时间:2015-01-26

  周晓平先生是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导师之一。早在1998年我还在空军气象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很仰慕先生的学术造诣。适逢魏绍远老师(周老师优秀的合作伙伴,也已仙逝)与周老师有课题合作,终于有机会来中科院大气所在先生门下学习近半年。他把我当作自己的学生一样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心,引领我逐渐走入科学研究的大门。2000年毕业后,我来北京工作,更是有机会亲近先生,向他讨教为学和作人之道。

  先生作人讲究平等,治学追求自由。周老师在几乎所有相识和共事的人眼里,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儒雅之士。他对人的和气和礼仪源于他内心为人平等的思想根基,在他眼里,任何人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可爱之处。我曾经随周老师看望其父周有光先生(我称呼他爷爷),因为其时爷爷已经100多岁了,家里就有两个保姆照顾老人生活。我去了短短半天,感觉他们相处的就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有事情一起出主意,一起想办法,没有高人一等的主人,也没有低人一等的仆人,生活和睦和谐,其乐融融。这是大家风范!这种平等作人的思想反映在先生学术研究之中,就是追求自由的治学之风。周老师作为我国暴雨数值预报的开拓者和先驱者,积极主张将国外先进思想、方法和技术“拿”进来,加以消化吸收之后,结合我们国家自主的研究成果,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不断解决中国暴雨数值预报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我国暴雨预报的客观定量化水平,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在他眼里,学术无国界,科学无国界,任何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而不能有国门界线,更不能有门户之分。先生生前常常谈到科学院自由的科研氛围是他所最为看重的。近些年,他已七十多岁高龄,仍然尽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虽不能做细致指导,但先生仍希望听到新的思想、看到新的方法,通过讨论碰撞出新的火花,不断将科学研究之平等自由思想传播给我们。

  先生之于年轻人的培养,有耐心更有信心。十七年前,我初到大气所学习,既感到荣耀,但限于自身学识和能力,因此在科研工作中也常有畏惧。周老师看出端倪后,不仅常常鼓励我,还经常拿我一些微不足道的结果加以肯定,让我有坚持,只要围绕一点持续干下去,就有突破。他更把我介绍给当时LASG和中小尺度部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督促我大胆交流、多讨论、多提问题,让我受益匪浅,获知良多。先生主张一个科学问题应该有步骤、有计划逐点展开,不能急于求成,就像暴雨数值预报在中-α尺度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就可逐步解决中-β而后中-γ以至更小尺度问题。因此,他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思考,当然也允许我们犯错。他常说,气象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而要实验,就可能会有错,他让我不要怕出错,不要怕“晒”错,知错才有更大进步。先生还说,数值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反复科学试验的机会,因此他非常重视模式发展和应用。他鼓励我要从模式的“preliminary user”变成“advanced user”,要沉下心、深入进去,才有真正收获。他曾经对我说,“You are promising.”,虽然是希望多于肯定,但我听了仍然十分兴奋,也常常在自己困难之时鼓励自己,让自己不要放弃,坚持到底。工作后,因为单位职能关系,我主要关注业务应用和工程实现问题。但周老师还是不断鼓励和鞭策我仍要广读文献,发现和提炼科学问题,而不能仅仅会“转模式”。正是先生的耐心指导和有意点拨,更是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让我逐渐培养起一种对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兴趣,也为我其后继续攻读学位并走上科研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1月5日,我们接周老师出院。当时看他虽然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有说有笑。大约一礼拜后,发短信问候老师安康!本想不频繁打扰老师,让他好好休息调养,好迎接术后检查和治疗!没想到仅仅十几天后,先生竟突然离去!悲痛之心,无以平复。

  先生走了,但是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将之发扬光大。我相信这是对先生最好的回报和纪念!

  程锐   

  2015年1月24日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