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IHDP、WCRP、IGBP、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研讨会于2010年1月23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隆重举行。此次联合学术大会是继2009年8月由四个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研讨会,由CNC-IHDP承办。大会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主要针对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展开讨论,大会的主要议题包括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动态、国家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需求、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碳排放权分配、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等。 
大会开幕式由本年度联合会议执行主席、CNC-IHDP主席刘燕华研究员致辞并主持。ICSU执行主任陈德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黄锷院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维强教授、CNC-IGBP主席丁仲礼院士、CNC-DIVERSITAS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CNC-IHDP主席刘燕华研究员、CNC-WCRP主席李崇银院士分别做了大会报告。 
陈德亮教授报告的题目为“ICSU and its role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他简要介绍了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历史、主要使命和组织结构和未来发展计划,重点介绍了ISCU对地球系统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并特别提到了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的ICSU新项目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 
黄锷院士在题为“On Global Climate Change”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5个问题(气候是否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否等同于气候变暖?最近全球变暖速率是否在增加?气候变暖的速率是多少?是什么导致了气候变暖?),并从过去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的理解,对气候变化研究应本着科学精神。 
王维强教授在题为“The Modeling Approach for Studying Climate Changes Caused by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的报告中,从模式模拟研究角度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问题。他首先介绍了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气候模型的作用,认为气候模式可以通过模拟解释气候变化的成因和过程,随后介绍了气候模式的结构,指出陆面覆盖和云是当前气候模拟中研究关键,最后他对气候模式模拟和其不确定性进行看客观的阐述。 
丁仲礼院士做了题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的报告。丁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了目前国际上主流减排方案的不公平性,估算了我国未来所需排放权和可获得的排放空间。针对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他指出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我国应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他指出,我国要获取所需排放权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并转变谈判思路,特别是在温度对CO2浓度敏感性上作更多的科学研究,用人均累计排放权争取排放配额,并且将我国的减排与发达国家“捆绑”在一起。 
CNC-DIVERSITAS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代表陈宜瑜院士做了题为“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想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就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样如果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适应与减缓也很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报告还介绍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 
刘燕华研究员在题为“哥本哈根大会后的气候变化研究”的报告中分析了哥本哈根会议所体现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进而提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需要积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应积极推动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科学结论转化为国际政治共识,为国内对应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CNC-WCRP主席李崇银院士报告的题目为“重视气候安全”。在报告中,李主席介绍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交通安全、国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概括了威胁“气候安全”的主要自然和人为活动,总结了应对“气候安全”应开展的重点工作,特别强调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应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提出气候变化预测方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每个主题报告结束之后,与会代表都积极参与了相关讨论,对各个报告主题发表看法、提出疑问。报告人对所有问题做了认真而充分的解答,与会专家不仅讨论了主题报告相关的具体学术问题,还就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国家意义、当前气候变化关注热点、科学研究精神等问题开展了激烈讨论,会场气氛严肃求实却不失机智幽默,老一辈的院士、资深专家与年轻学者之间进行了广泛交流。 
刘燕华主席主持了大会最后单元的自由讨论。与会代表就四个全球环境变化国家委员会联席会议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和应对策略等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 
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共计30多个单位230余人。其中,CNC-IGBP、CNC-IHDP、CNC-WCRP、CNC-DIVERSITAS委员、顾问委员共110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ICCES供稿)附加文件: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