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第5课题“登陆台风强风暴雨及成灾机理研究”2010年年度总结会暨后三年研究计划讨论会于2011年4月11-1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第5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会议旨在总结交流本课题前两年计划执行情况、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并研讨后三年研究工作计划,以推动课题继续有序执行,确保达到预期工作目标。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大气海洋处任小波处长、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技处浦一芬处长、台风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端义宏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具体指导。第5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骨干、课题其他参加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第5课题负责人崔晓鹏研究员主持。
任小波处长讲话指出,台风973项目结合了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相关单位的优势力量,对登陆台风异常变化及其机理展开集中攻关,其成果对登陆台风相关研究和预报将有很大帮助和推动,对深入理解和认识登陆台风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和锻炼研究队伍有重要意义,科学院将继续全力支持这一项目。台风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端义宏研究员发表讲话,感谢中国科学院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对台风973项目及课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第5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再接再厉,在登陆台风强风暴雨及成灾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更多进展,为台风的监测预报做出更大贡献。
第5课题共分4个专题:台风登陆前后强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造成强风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研究;登陆台风暴雨中的云微物理过程及风场对强降水的影响研究;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和成灾机制研究。各专题主要学术骨干从前两年研究内容、目标,完成情况,主要进展及后三年工作安排等几个方面分别作了汇报,参会人员针对每个汇报展开了积极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第1专题主要进展包括:收集整理了历史上多个登陆台风观测资料;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静止卫星反演登陆台风降水资料集和经地面雨量计校准的多个典型登陆台风雷达估测降水资料集;利用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台风登陆前后对称和非对称风、雨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等;通过观测与模式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下垫面和地形对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的影响特征和机制;建立了季风涌表征方法,研究了季风涌对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的重要作用;通过典型个例对比,分析了强(弱)中纬度槽对登陆台风降水分布的不同影响;通过引入台风中心气压、位置和地形等的扰动对大风分布的影响,较好地修正了数值预报登陆台风风场。第2专题主要进展包括:研究了登陆后减弱的台风环流中,中尺度涡新生与合并,利用数值模拟成功再现了这一过程,分析了中尺度涡与台风以及中尺度涡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基于历史登陆台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了台风眼壁区域中尺度涡旋结构和活动特征、小尺度对流、中小尺度雨带等的结构与发展机制;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2009年“莫拉克”台风登陆期间的中尺度结构演变特征;建立了包含水汽效应描述中尺度系统与台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理论,给出波作用密度及波作用方程,分析了登陆台风环流中暴雨中尺度扰动结构、强降水特征、中尺度扰动与台风背景环流的相互作用等。第3专题主要进展包括:利用数值模拟,结合地面降水方程诊断及敏感性试验,初步分析了登陆台风强降水过程特点,云系演变、云物理特征及云物理过程对降水的影响等;建立了重力波极化理论和波作用量方程,利用登陆台风数值模拟资料开展了相关波动特征分析;改进了有限区域流函数和速度势计算方法,初步分析了登陆台风风场结构特征及其变化与登陆台风暴雨增幅等的关系。第4专题主要进展包括:收集整理了近25年我国登陆台风风、雨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台风灾害指数及大风和降水指数,初步揭示出台风风、雨与灾害的联系;构建了台风是否成灾和成多大灾的定量判别模型,初步探讨了台风风、雨成灾的可能机理;建立了台风灾害类型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得到相应数据集和使用手册,研究了台风风、雨灾型的时、空分布;将建立的台风灾害指数及等级划分标准整理成行业标准,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基于各个专题的汇报,结合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参照项目及课题任务书,会议集中对课题后三年的研究计划逐一专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后三年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最后,第5课题负责人崔晓鹏研究员对会议作了总结,指出,课题经过2年来的开展,在全体课题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进展,顺利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未来3年,希望全体课题成员继续紧紧围绕项目及课题的任务与目标,进一步加强与项目其他课题间以及课题内部的沟通与协作,突出重点、突出国际前沿、突出国家需求,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争取取得更大进展。
台风973项目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牵头,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部的多家相关单位共同组织承担。项目于2009年启动实施,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评估,目前进入后三年研究阶段,进展顺利。
台风973项目第5课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