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大气物理研究所2011-2012学术年会隆重召开

大气物理研究所2011-2012年度学术年会于2012年2月17日在地质地球所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资环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总参大气所、上海台风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大气物理所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王会军所长主持了大会开幕式。首先,王会军所长做了题为“走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所2011年度科研工作报告,他从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科研立项、国际化建设、院地合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支撑系统和台站建设、所“一三五”科研规划等方面将所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向与会人员做了简要的又很鼓舞人心的汇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庆存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处长张朝林致词,曾院士在致辞中勉励各方同仁乘国家科技发展之际,共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张朝林处长鼓励科研人员进一步凝练思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乃至设备创新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之后,大会进入学术报告阶段。学术报告包括重大项目进展报告和特邀嘉宾报告。上午上半场的报告先由王会军所长主持,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我所主持的四个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吕达仁院士介绍了2011年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先导专项”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目标主要为我国碳收支情况提供精确数据,以增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目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在人员培训、设备购置、规范制定、数据库建设的准备和样品测试分析等诸多方面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科研成果。吕达仁院士随后介绍了973项目“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平流层环流异常(重力波、行星波、极涡等)对对流层天气气候具有很大的影响,而臭氧层恢复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此外也介绍了他们在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探测与分析方面取得的一些好的研究成果。石广玉院士介绍了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大气组成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研究进展,研究人员开展了现场试验、卫星遥感等探测手段研究大气组成变化情况,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大气棕色云团辐射变温和区域气候效应。朱江副所长从环境外交、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学科自身发展展开汇报了纳入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的大科学装置“地球模拟器”的基本设计背景和研究计划,论述了该项目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基础,以求在今后4年里通过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为国家建造一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球模拟器”。

上午下半场的学术报告由朱江副所长主持,报告主要包括我所其他主持的五个重大973、863项目研究进展。首先,王会军所长报告了973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EWEA-CET)”研究进展,研究认为海冰的减少导致了我国北方和中部、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降雪的增加(研究成果刊登在了PNAS上),项目还提出了“距平耦合”土壤湿度初始化、增加植被、年际增量预测、统计降尺度预测等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改进的气候数值模式对东亚季风、北大西洋飓风频次、我国降水、极端气候等均具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等。王斌研究员报告了863项目“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的研究进展,项目经过近二年的研究建立了气候系统模式新版本FGOALS_g2.0,利用并行应用框架J-Earth重构了大气、海洋模式,实现了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的自适应加密,完成了新型耦合器实验版本C-Coupler等,成果显著。郑循华研究员从碳氮减排和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方案和目标等方面概要介绍了2012年刚刚启动的973项目“典型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关键过程、规律与调控原理”的情况。马柱国研究员介绍了新启动的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机理及其影响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计划。李建平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提出了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2011年气候业务预测,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下午的大会报告由陈洪滨副书记主持,主要为特邀嘉宾报告。首先,余晖研究员(代端义宏研究员)介绍了973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项目在观测和数据同化、气候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并改进了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四项核心技术,为台风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持。许健民院士介绍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导风的改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红外风算法的改进和水汽风算法的改进等。徐祥德院士做了题为“青藏高原影响若干问题探讨”的大会报告,从理论上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水汽在低纬海洋-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的输送过程,进而为我们展示了青藏高原是如何与季风、云系输送以及中国灾害天气的发生相关联的。吴国雄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青藏高原产生的气泵效应将水汽抬升到高空,从而形成周边地区的降水和亚洲季风,与徐祥德院士的报告前后呼应。李崇银院士从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等方面论述了MJO活动与中国春季降水的关系等。

本次学术年会本着团结、开放、求真的精神,突出学术品质,经过一天的交流,探讨了科研热点、启迪了新思路、交流了新方法、谋求了新发展,展示了我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促进了全国大气科学界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大气所与院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单位的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大会圆满落幕。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