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校长美国参议员David L.Boren教授共同发起,由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尺度气象研究所(CIMMS) 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气象研讨会 (Second China-U.S. Symposium on Meteorology: Severe Weather and Reg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于2013年6月25-27日在青岛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交流探讨两国在极端天气和区域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测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确定和分析未来十年全球天气和气候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中美双方气象领域的专家共120多人。美方气象代表团由来自俄克拉荷马大学、NASA,亚利桑那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共40多位专家组成;来自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大学等国内单位的近80位中方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大会开幕式由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中科院大气所曾庆存院士,所长王会军研究员,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Berrien Moore III博士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中美专家围绕着极端天气与气候、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模拟 、极端天气过程及可预报性、季节到年际尺度的气候可预测性 、长期气候数值模拟和预估等五大主题,作了12个特邀报告和65个大会报告。本次会议涌现了大批大气科学领域新的科研进展和科学发现,曾庆存院士首先就阵风扰动的动力结构作了精彩报告,指出阵风扰动对气溶胶的输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后,来自亚利桑那州的Zeng Xubin教授重点报告了获得更为精确的月平均资料的方法以及如何统一定义观测和模拟结果中季风的爆发与撤退。青岛海洋大学的刘秦玉教授详细讨论了他们团队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冬季降水方面的研究新发现,指出该区域呈东-西偶极型的降水模态与一种新的大气遥相关有关。此后,来自美国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所、美国NCEP气候预测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美科学家就极端天气与气候方面、中尺度现象模拟、极端天气过程与预测、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气候预测以及长期气候模拟与预估五大领域展开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为中美两国专家提供了在极端天气和区域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测性研究领域的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深入了解国际前沿成果和发现最新问题,并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中美双方商定第三届中美气象研讨会将于2016年在美国举行。(科技处供稿)
大气所曾庆存院士致欢迎词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Berrien Moore III博士讲话
大会全体合影
会场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