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2014年全国大气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青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4年10月19-21日,全国大气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科研101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的主要资助。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气象局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160位专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所长、陈洪滨书记,中国科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安建基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与学位部副部长缪园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中国文化大学刘广英先生,台湾气象学会前理事长、两岸事务召集人、台湾大学周仲岛教授、中国文化大学曾鸿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海山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陈良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董文杰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范广洲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傅刚教授、浙江大学李晓凡教授、中国气象局肖子牛研究员、北京大学张霖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研究员、南京大学张耀存教授、大气物理研究所卞建春研究员、韩志伟研究员、周天军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论坛的开幕式、闭幕式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汤宇佳和兰州大学博士生霍彦峰主持。

  开幕式上,大气物理研究所朱江所长发表致辞,他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感谢海峡两岸青年学术研讨会的创始人黄荣辉院士和刘广英先生为两岸青年学者搭建了这个学术交流平台,也感谢到场的点评专家对此次会议的支持。接着他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目前研讨会与以往相比新的特色和特点,即由研究生自己主持,增加了专家点评的环节,旨在给青年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与专家互动的平台,让研究生把才华和科研成果很好的展示出来。致辞的最后,他告诉研究生科研中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它需要坚持和忍耐,在科研过程中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才肩负起历史使命,为我们的国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港澳台办公室安建基主任讲话,他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两岸学术交流的状况,回顾了两岸学者多年来密切交流的历史。他说大气科学这一学科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它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科学,他希望通过两岸炎黄子孙的交流,把大气科学的研究成果推向新的研究阶段。

  海峡两岸青年研讨会的创始人黄荣辉院士和刘广英先生向青年学子忆起二十年来两岸研讨会的历程,两岸研讨会自创办至今为气象事业培养了诸多人才,对两岸交流和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希望在座的青年学子能传承 “创新、交流、修学、敦谊”的宗旨,肩负起历史使命,把其精神发扬发光。台湾气象学会前理事长、现两岸事务召集人、台湾大学周仲岛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20年来两岸研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能把这个会议越办越好。

  为期两天的论坛分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分会场,来自海峡两岸的博士生给大家带来了近70场学术报告。每场报告会中,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都带来了不同的精彩表现,报告内容涵盖了大气科学的广阔领域,从近地层到平流层顶,从行星运动到为微观尺度,从地球大气到火星大气……每场报告后,专家们的深入点评和同辈间的相互切磋,让整个会场不断迸发出学术的火花。

  在闭幕式中,与会专家向获得 “最佳论文”、“最佳创意”、“最佳表达”和“最佳演示”奖的8名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台湾师范大学的骆世豪、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哈瑶分别代表与会博士生发言,他们说两天的论坛给研究生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通过聆听报告,极大地开阔了视野。特别是在提问和点评的环节,专家们精彩的点评与精炼的问题,与同学们激荡出思想的火花,受益匪浅。点评专家组组长刘广英先生、点评专家曾鸿阳教授、张人禾研究员分别做了总结,他们对研究生们的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也希望研究生们利用好这个交流的平台,携手把大气科学事业推向更辉煌的明天。中国科学院大学缪园副部长也在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认为这样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学术的交流能继续对国家环境的治理等方面做出有力的贡献。

  最后大气物理研究所陈洪滨书记为本次研讨会做总结发言,他代表主办单位向刘广英先生、黄荣辉院士和一贯支持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的专家以及所有积极参与会议的代表们表示衷心感谢。他期待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年青人能利用好这个平台,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学术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最后,陈书记指出,研讨会的闭幕不是句号,而是新的开始,科研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一个学位,他期望研究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保有勇气和坚持,以造福社会和人类为科研的最终目标。(研究生部供稿)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