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碳专项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举办边会

  巴黎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晚6—8点,以“追踪碳足迹—中国科学家在行动”为主题的中科院碳专项边会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举行,边会由碳专项总体组办公室主任、中科院大气所刘毅研究员主持。虽然这是中国角在巴黎气候大会的最后一场边会,加之在夜间举行,但仍然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媒体和学生参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边会开幕致辞中,高度认可碳专项在提供方法论、校验数据等方面的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从目标、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介绍了碳专项的总体情况。碳专项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于2011年启动,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集结了2000多名中科院、其他部委研究所和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旨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科学知识和技术支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向大会展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现状,专家们通过实施全国陆地碳汇现状和潜力的定量评估发现,我国现有和将执行的增汇措施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固碳作用。中科院大气所廖宏研究员介绍了对中国气候变暖的新认识,指出均一化的温度序列显示中国百年增温为1.5℃,表明我国是受人类活动所致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区域。气候敏感性任务群的科研人员发展和改进了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的关键参数化方案,并利用观测数据发现目前的气候模式普遍低估中国气溶胶浓度。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王毅研究员向参会者介绍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指出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及2030年碳峰值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应采取立法、管理、政策和技术等综合解决方案,选择协同共赢的发展路线图,形成超越巴黎协议的新发展模式和创新的全球气候合作与治理模式。

  碳专项代表团成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伟研究员、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谭显春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唐志尧副教授全程参与了边会报告的准备工作。

  报告结束后,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吕学都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中国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许吟隆教授作为点评嘉宾畅谈了听完碳专项工作的感受,他们一致认为碳专项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大型科研集成项目。中外媒体和参会人员就中国碳卫星、中国变暖与全球变暖的差异、中国碳交易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采访。在边会结束后半小时,还有热情的观众“围堵”碳专项的专家进行提问。

  边会的成功举办,为碳专项在气候大会上的亮相画上完美句号。碳专项的专家们在巴黎不足一周的时间里,先后接受了加拿大Societe Radio、France 24,《中国气象报》、《中国科学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瑞典国家电台、路透社、北京电视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采访,集中地、全面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碳专项的研究成果。专项首席吕达仁在边会结束时表示,碳专项成员还将继续在碳监测卫星研发与运用、气候模拟和预测、绿色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实质性努力。

 

专家报告

刘毅主持提问环节

  观众现场提问

大会现场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