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17日,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竺—南中心)成立十五周年(2003-2018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挪双边的160余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竺—南中心主任孙建奇研究员主持。竺—南中心创始人、理事会主席王会军院士、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主任Sebastian Mernild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研究员分别致辞。王会军院士和Sebastian Mernild教授一致认为竺—南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获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绩,是中挪合作研究的一个典范。朱江所长强调尽管竺—南中心人员规模相对较小,但对大气所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期望未来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随后,孙建奇研究员介绍了竺—南中心的现状,并梳理了过去十五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五年来,竺—南中心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含SCI论文500余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等;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资助10余项。郜永祺研究员重点介绍了竺—南中心的国际合作进展。十五年来,中挪双边互访320余次,其中中国到挪威122次,挪威到中国202次;主持和参与北极综合观测系统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北欧研究理事会项目、贝尔蒙特项目和北极观测及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9项;竺—南中心已成功举办8次国际夏季讲习班(该讲习班每两年分别于中国和北欧各举办一次)。
在之后的学术报告环节中,来自国内外的37位学者围绕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气候预测、古气候模拟、碳/氧循环等主题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全球氧循环、气候对气溶胶地球工程的响应、中国未来热舒适度变化、1.5 °C阈值下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欧亚大陆不均匀变暖的可能原因、亚热带太平洋对ENSO演化的影响、三江源春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基于挪威气候预测模式的动力预测研究、东亚冬季风预测、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和第四纪冰期东北西伯利亚冰盖的不稳定性等内容。在会议墙报环节中,有26位学者和研究生通过墙报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会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取得了很好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效果。
18日上午,竺—南中心2018年度理事会会议召开。理事会成员从科研进展、项目、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对竺—南中心2018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审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围绕中心目前面临的问题、未来工作计划及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和部署,为中心下一年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王会军院士致辞
Sebastian Mernild教授致辞
朱江所长致辞
孙建奇研究员介绍竺—南中心
郜永祺研究员介绍竺—南中心
部分学者报告
墙报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