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大气所连线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COP27中国角边会

  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11月6日-11月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11月11日北京时间16:00-17:30,由大气所青年科学家组织的中国角边会,在埃及会场和线上B站直播平台同步举行,B站观看人数达2000人。本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共同主办,以“极端气候灾害预估与应对”为主题,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发出中国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之声,推动国际合作研究。

大会主持人成里京(左上),报告人王君(右上)、王婧(左下)和郑伟鹏(右下)
  在主持人成里京研究员的组织下,来自大气所的三位青年科学家王君(副研究员)、王婧(副研究员)和郑伟鹏(教授级高工)分别带来了主题为《人类活动推波助澜》、《寻求解决方案》以及《创造一个数字地球》的主旨报告。他们依次介绍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影响、人们如何借助卫星的力量监测人类活动、碳排放及其浓度变化,以及地球模拟实验室“寰”在研究和预测地球大气系统变化的重要作用。除了到会的报告人外,来自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十位青年科学家代表以视频的形式,就关于未来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一系列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国际合作的倡议。
于子棚、谭哲韬、柴兆阳、杨颖于沙姆沙伊赫边会现场
沙姆沙伊赫COP27边会现场花絮
  在此次边会召开前,大气所四位代表于子棚博士、谭哲韬博士研究生、柴兆阳博士和外事杨颖远赴埃及以线下的形式参会。他们于当地时间11月7日顺利抵达,随即投入紧张的会前筹备中。他们与埃及会务和中国角组织方密切沟通,确保了边会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们在中国角现场轮播展示中科院和大气所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宣传片,与参会代表积极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圆满完成大气所在COP27国际舞台的亮相,展示了青年科学家的风貌。
  本次边会还邀请了大气所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家,曹军骥(研究员)、周天军(研究员)、徐希燕(研究员)以及Viktor Gouretski(外聘研究员),与埃及边会会场的参会人员,回答了记者提问,同时就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包括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的认识、未来预测和预警的所存在的困难;国际合作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等。
连线埃及与埃及会场听众进行线上交流
  在长达45分钟的讨论中,四位嘉宾和三位报告人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极端气候及其预估方面的真知灼见。徐希燕指出:通过自然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对于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具有双重意义。Viktor Gouretski强调海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独特性,并提出对海洋多要素、全覆盖监测并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性。周天军指出:对极端事件归因和预测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于自然变率的作用,他同时强调国际合作在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当中的关键意义。曹军骥强调了气溶胶对气候模拟的关键作用并指出需要大力发展地球系统模型。
  边会最后,曹军骥致闭幕辞,感谢边会展示了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合作诉求,并再次向全世界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家发出合作邀请。
曹军骥闭幕词寄语
参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