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铁塔分部举办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科普活动,主题为 “零碳排放 气象一新”。本次活动采取“嘉年华”形式,向公众开放大气所铁塔园区,在园区内通过展示前沿设备、体验VR互动、手绘天气图和回答答题卡等多种途径,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带来一场“碳中和”主题的科普之旅。
“什么是碳中和”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碳中和”便成为红极一时的热词。本次旅程的第一站,在大气所铁塔园区中心的草坪上,陈列着一系列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科普展板以及检测二氧化碳的碳卫星、大型无人机等科研仪器设备。通过科普展板讲解和科研仪器介绍,让公众对“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以及“怎样用科学的手段检测二氧化碳”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科普展板前的公众
小小的碳,大大的麻烦
提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展现了中国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时的大国担当。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约1.18℃。全球温度的升高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多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热浪、极端干旱、极端强对流天气以及更为猛烈的台风袭击等等。
在这一系列的气候问题下,人类该如何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及其产生的无法预知的可怕后果?在这一段旅程中,来访公众通过体验天气图绘制、科氏力转椅等活动,不仅学习了如何预报天气,还了解了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间的关系。另外,公众还可以戴上VR眼睛,“穿越”到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园区,感受这一为了解决地球科学问题而建设的大国重器——“寰”的科技魅力。
公众感受科里奥利力现场
天气图讲解现场
佩戴VR眼睛,感受“寰”的科技魅力
我们身边的二氧化碳
古语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任务,也与每个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呢?对于低碳生活,我们是否具有科学的认识呢?在旅途中,利用“碳足迹”计算器,公众可以测算出作为“碳源”之一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思考该通过怎样的行动实现个人的“碳中和”。此外,在为公众准备的“低碳流言终结者”的活动中,公众们通过趣味问答对“吃鱼肉比吃牛肉更为低碳”、“少喝酒也是低碳行为”等碳减排方面的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方式践行绿色健康的“低碳生活”。
“低碳流言终结者”答题现场
小朋友与家长们一起答题
参与者了解“碳足迹”计算器
旅程终点——我为地球降体温
本次“碳中和”之旅以各位来访公众真挚的承诺结束。在本次活动的巨幅主视觉展板上有一颗只有枝干的大树,每个完成旅程的游客都可以在绿叶形状的便签上写下了他们的低碳承诺或是对地球寄语,并将这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树叶贴在大树的枝干上。在活动结束时,原本光秃的大树已是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让公众认识到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而当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能够向着共同的目标,下定决心并身体力行为做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碳中和”、使地球向本次旅程终点的大树一样,重新恢复绿色的健康活力!
“低碳承诺”之树
旅程结语——精彩仍在继续
严谨的科学似乎看起来是枯燥的,但也可以充满活力。而知识的学习或许是乏味的,但也可以是充满惊喜。短暂的科普旅程只是大气所科普篇章中的一个节点。在往后的岁月里,大气所科普工作者将会不懈努力,为公众和社会带来更多、更丰富、更有趣的科普活动!也请大家持续关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持续关注大气所科普人!(科普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