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疫情终将过去,科学传播永不停步”–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大气环境科学传播活动

  2021年下半年,在做好中小学生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后简称大气所)与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后简称中科附)继续开展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大气环境科学传播活动。学生们也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干扰停止学习的步伐,仍然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坚定的姿态去拥抱科学。本学期系列科学传播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大气环境的认知,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提升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一、精彩纷呈的科普报告

  2021年下半学期,大气所孙业乐研究员联合中科附的王晋飞、刘秀丽和赵兴华老师,先后邀请魏科、蒋如斌、曹洁、朱海峰等多位老师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尤博等,将新学期的科普活动更多地融入了“大气环境-人类”的互动元素。例如,尤博博士将室内的挥发性有机物与人类健康相联系,展开了关于室内污染和人类健康的报告;曹阳老师以“植树造林一定是好事吗?”为主题,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植树造林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魏科老师则以宜居星球遭遇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互相影响的精彩报告。随后,曹洁、蒋如斌和朱海峰三位老师分别从云、闪电和青藏高原入手,展开了题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闪电和人工引雷》和《青藏高原:地球缩影》的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同学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时而认真记笔记,时而积极举手发言与讲课老师互动,甚至问及了老师尚未提及的倍半萜烯等专业名词,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虽然期间受疫情的影响,科普课程暂停了几次,但同学们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懈怠,而是更加积极主动的与老师互动,珍惜每一次课程。同学们用行动证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

  二、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

  上学期在中科附刘秀丽和王晋飞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亲自策划并展开了PM2.5石英滤膜样品的采集,并利用离子色谱、总有机碳分析仪、元素碳和有机碳分析仪对石英滤膜样品进行分析。在拿到他们亲手从石英滤膜的裁剪、去离子水超声提取、过滤等实验流程得到的数据之后,同学们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分析,并与指导老师每1-2周展开一次数据讨论,结合大气所实时在线观测数据,同学们发现实验观测期间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和硝酸盐,其次为铵盐和硫酸盐,特别是同学们还发现观测期间有机物在夜间突然出现的峰值与餐饮排放相关。大气所的徐惟琦和陈醇对上述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的来源和生成机制及时进行了解答和指导,而实验和学习过程同学们所体现出来的认真、严谨、好奇等态度令老师们深受感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同学们对于科学研究的认知也不再止步于书本上那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而是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次次采样,一次次萃取,一次次的数据分析。同时,大气环境这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书本上写满字的纸,而是一个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概念,是需要我们携手保护的环境,也更加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三、永不熄灭的科学种子

  12月23日,孙业乐研究员为同学们做了课程总结,并颁发奖品,包括荣誉奖杯、《奇云异彩》《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远离雾霾》等科普书籍,以表彰同学们在为期一年的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大气环境科学传播不仅是授人以鱼,也是授人以渔。一场场精彩的科普、一次次实验室参观和一个个的科学实验不断燃起同学们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并带领孩子们走近科学的大门,探索未来。

  虽然本学期的大气环境系列科普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心里已经埋下科学的种子。熬过疫情的严冬,大气环境科学传播会再次春暖花开!(LAPC、科普办供稿)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