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空气中PM2.5》 20问

目录(F)

认知

1. 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多少?

2. TSP、PM10、PM2.5和PM1.0各是什么意思?

3. 空气中PM2.5 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影响和危害

4. 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吗?

5. PM2.5对空气质量有什么影响?

6. PM2.5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7. PM2.5是怎样影响气候变化的?

PM2.5的来源

8. 空气中的PM2.5 来自何方?

9. 哪种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最大?

PM2.5标准

10. 我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哪些变化?

11. 其它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对PM2.5浓度的限值是多少?

12. 我国新发布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什么要到2016年才实施?

13. 我国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时间表吗?

监测方法

14. 用什么方法来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2.5?

PM2.5污染现状

15. 我国当前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如何

16. 城市室内公共场所空气中PM2.5的浓度一般是多少

治理和对策

17.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治理PM2.5的目标是什么?

18. 北京市近期出台了哪些旨在治理PM2.5污染的举措?

19. 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空气的PM2.5 污染?

20. 治理空气中的PM2.5污染如何从我做起?

《空气中PM2.5》 20问—展板内容

认知

1. 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多少?

实际空气中的颗粒物通常用PM表示,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自然和人为活动平均每年向空气中排放约25—30亿吨的颗粒物质,其中较大的颗粒物质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沉降到地球表面,而较小的颗粒物质却能够较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中。不仅如此,排放到空气中的某些气态物质还可以通过物理-化学过程形成颗粒物,即二次颗粒物。粗略估计,滞留在大气中的颗粒物质约为一亿吨左右。由于受气象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有很大的时空变化。通常认为,在比较洁净的空气中,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一般在每立方米1微克以下,而在城市的污染空气中,这个浓度可达到2000 微克,在一些工业污染区的空气中,这个浓度可达到5000 微克,甚至更大。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也可以用颗粒物的个数来表示,即单位体积空气中的颗粒物的个数。在比较洁净的空气中,颗粒物的数浓度一般在每立方厘米几百个到1000个左右,而在城市的污染空气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颗粒物个数平均在100000个左右,在空气重污染情况下,空气中的颗粒物数量会超过1000000个,甚至会更多。通常认为空气中颗粒物的本底浓度约为每立方厘米100个左右。

2. TSP、PM10、PM2.5和PM1.0 各是什么意思?

悬浮在空气中的较大的颗粒物质由于其重力作用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沉降到地球表面,而长时间地能悬浮在空气中的是个头较小的颗粒物。因此环保部门通常将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纳入监测范围,并称为总悬浮颗粒物,通常用TSP来表示。TSP是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首字母缩写, 即TSP是指空气中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

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约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5)的颗粒物,由于这部分颗粒物可进入人体的鼻腔和口腔,因此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10则特指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由此可见,PM2.5是PM10中的一部分,在PM10中,这部分被称为细颗粒物,而直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则被称为粗颗粒物,与细颗粒物相对。PM2.5会通过呼吸道,到达人的肺部,直接进入肺泡,因此,PM2.5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不难理解,PM1.0 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超细颗粒物。

3. 空气中PM2.5 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由于来源和形成机制的不同,空气中颗粒物的组分也有很大差异,不仅如此,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子在漂移过程中还会吸附空气中各种物质,并会在粒子表面进行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这就更增加了颗粒物组分的复杂性。尤其是城市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其组分更为复杂。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污染空气中可分析出多种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几十种微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常认为,组成空气中PM2.5的主要物质有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等,这些物质约占70—80%,其它的常见的组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不仅如此,空气中的多种微生物、细菌、病毒以及某些致癌物也可成为PM2.5 家族中的成员。应当特别指出,悬浮在空气中的PM2.5,由于属于细颗粒物,而且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会成为空气中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其中包括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强致癌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强烈的环境、健康负效应。

影响和危害

4. 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吗?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雾霾现象频频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常,人们常常将雾和霾视为一种现象,统统称为雾霾天气,实际上雾和霾并不是一回事。在气象部门,对于雾和霾都有严格的科学界定。雾是指在相对高的空气湿度情况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实际上,雾就是接近地面的云,是自然的天气现象,而霾则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细小颗粒物的结合体,也就是说,霾是由空气中大量的细颗粒物质引起的。由于雾和霾的直接效应是使水平能见度下降,因此在实际区分时,通常把在湿度大于90% 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 时称之为霾,湿度在80-90%之间则为雾霾的混合体。另外,人们还可以从颜色上来区分雾与霾,出现霾时,空气往往是较浑浊,有时呈现灰或黄色,甚至红色。而出现雾时,空气一般是呈乳白色。由此可见,霾的出现与空气中细粒子浓度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即与空气污染直接相关。有人称,PM2.5是出现霾天气的元凶,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由于PM2.5中吸附了很多有害和有毒物质,因此雾霾天对人体的危害也会更大。可见,治理空气污染,降低空气中的PM2.5 浓度是减少雾霾天气的根本出路。

5. PM2.5对空气质量有什么影响?

PM2.5 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的首要污染物,空气中PM2.5浓度的增加会直接影响环境空气的质量。首先,悬浮在空气中的各类颗粒物,尤其是PM2.5,对可见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能使空气浑浊,从而使能见度降低。作为细颗粒物,PM2.5 比粗颗粒物对太阳光有更强的散射能力,当大量PM2.5悬浮在空中时,大气能见度就会迅速降低。

PM2.5 中的超细粒子还是空气中天然的凝结核,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PM2.5 浓度的增加会增加雾的形成几率,同时还会形成霾,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加重空气污染,使空气质量变坏。有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较为突出,大城市的雾霾天数有增加的趋势。不仅如此,PM2.5中的粒子越细,表面积就越大,它们会更容易吸附空气中种类繁多的有毒和有害物质,从而使空气质量变坏,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6. PM2.5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研究发现,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一般会被呼吸器官拦下,PM10中的粗颗粒物大部分会停留在人的口腔和鼻腔或大多仅停留在咽喉,而PM2.5则会通过呼吸道,到达人的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更重要的是由于PM2.5中吸附了很多有害和有毒物质,无疑这会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会产生影响,这都是很容易理解的。现在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都证实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受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即孩子和老人。PM2.5中的粒子越细,表面积就越大,它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就越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空气中PM2.5的浓度为10微米/立方米是安全值,当空气中PM2.5的年均浓度达到35微米/立方米时,人的死亡风险会增加15%。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空气中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是一个过程,一些效应甚至是一个长期过程,有的危害不是一两天或几个月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一些吸入者甚至可能在连续吸入十几、二十年后才会发病。有研究表明,肺癌死亡率与8-9年前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最大,这意味着空气中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7. PM2.5是怎样影响气候变化的?

大气中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对于全球变暖、亚洲季风和水循环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等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首先,悬浮在空气中的PM2.5 粒子具有强的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因而可以增加地球的行星反照率,使地表和大气冷却,可以部分地抵消由温室效应增加导致的增温效应。同时,PM2.5 作为一种云的凝结核,可以影响云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改变云中水滴的数量和大小分布,还可以改变云的类型,从而增强或减弱降水量,改变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可见,做为大气水圈循环中的一个有机部分,PM2.5对水圈循环会产生影响。不仅如此,PM2.5还会影响城市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PM2.5的来源

8. 空气中的PM2.5 来自何方?

空气中的PM2.5 同PM10 一样,它们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土壤粒子、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以及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人为源主要有工业生产、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垃圾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农业废物等。此外,排放到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可以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成粒子,成为PM2.5 中的二次粒子。例如,由H2S生成的硫酸盐,由SO2生成的硫酸盐,由NOx生成的硝酸盐,由NH2生成的铵盐等等。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为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其次还有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等。 

9. 哪种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最大?

根据目前对空气中PM2.5 来源的认识,在PM2.5的本地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第一大来源,大约22%的PM2.5是由机动车排放的。煤炭燃烧则是PM2.5的第二大本地来源,约占PM2.5总量的17% 左右,通常在城市煤炭消费中,锅炉是大户。工业,尤其是水泥、化工、工业喷涂等行业,是PM2.5的第三大本地来源,约占总量的16%左右,工业生产的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也会生成硫酸盐、硝酸盐等的细颗粒物。生物质燃烧,如秸秆燃烧、森林火灾等所产生的烟雾中大部分是细颗粒物质。

由于PM2.5 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较长,所以通常PM2.5 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可见,对于某一地区而言,除了本地产生的PM2.5外,其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是重要的来源。例如,有研究估计,北京地区空气中的PM2.5中,大约有24% 左右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的影响。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偏南气流出现时,北京周边地区的细颗粒物向北京的输送比较明显。

下图是北京地区各种来源对空气中PM2.5的相对贡献大小的示意图。

PM2.5标准

10. 我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哪些变化?

我国环保部门早在1982年就制订了对TSP监测的国家标准,将TSP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规范化监测和数据公布。之后,于1996年公布了对PM10监测的国家标准(即GB-1996),明确将PM10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自1998开始发布空气中PM10的监测数据。

2012年3月2日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现行标准相比,新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标准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氮氧化物浓度限值等,同时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尽管这一标准与发达国家的相应标准还有差别,但这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人体健康等因素后的产物,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而制订的科学、实事求是的标准。

11. 其它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对PM2.5浓度的限值是多少?

自从1997年美国率先将PM2.5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陆续出台了相关标准。到目前为止,实施PM2.5 标准的国家已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欧盟、英国以及日本、泰国和印度等国家,我国的香港也已制定了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

在我国已发布的新的环境空气标准中,对PM2.5 的限值已经与WHO(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目标-1一致。然而,在评判是否达标的方式以及约束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我国发布的PM2.5标准中,依然没有规定多高的达标率才是可接受的。例如,WHO要求每年最多有3天超标(99%的达标率),澳大利亚最多5天,而美国和日本要求的达标率为98%。中国PM2.5标准的差异不仅是标准的限值,更重要的是在达标率和约束力等方面。下表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环境空气中PM2.5标准的限值。

环境空气中PM2.5 的标准限值(微克/立方米)

国家/组织

年 均 限 值

日 均 限 值

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

10

25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1

35

75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2

25

50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3

15

37.5

加 拿 大

8

25

澳大利亚

8

24

美   国

15

35

日   本

15

欧   盟

25

35

中   国

35

75

12. 我国新发布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什么要到2016年才实施?

考虑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的实际含义是指开展常规的业务化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从目前全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现状来看,虽然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研究性或试点监测工作,但要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还需要包括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可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因此,一方面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PM2.5监测,同时将全国统一实施本标准的时间定为2016年1月1日,是客观的,是合适的,以便为各地区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做好标准实施的有关准备和配套工作,以保障监测工作的规范化进行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 我国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时间表吗?

在12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给出了我国监测PM2.5和臭氧(O3)的时间表――即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这就意味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在2012年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6年1月1日,全国各地都要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监测方法

14. 用什么方法来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2.5?

测定PM2.5的浓度需要分两步走:(1)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2)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第二步。

重量法:将PM2.5直接截留到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就是重量法。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它方法是否准确的标杆。然而重量法需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

β射线吸收法:将PM2.5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beta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与PM2.5的重量成正比。根据射线的衰减程度就可以计算出PM2.5的重量。

微量振荡天平法: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粗头固定,细头装有滤芯。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2.5就被截留在滤芯上。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该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这样,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

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吸收法是当前各国普遍用于对空气中PM2.5 进行自动监测的主要方法。

PM2.5污染现状

15. 我国当前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如何?

由于我国尚未开展业务化的大范围PM2.5监测,一些研究性的PM2.5监测数据公开的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还很难对当前我国城市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做出科学评价。

已有的一些卫星和地面监测资料显示,我国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等地城市群地区,大气中PM2.5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地区空气中的PM2.5平均浓度一般在60—9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但在严重空气污染的情况下,空气中PM2.5的浓度会大大高于这个数值。同时,由于PM2.5在PM10中所占的比例通常认为在0.6-0.8之间,所以还可以根据空气中PM10的数据来粗略估算出PM2.5的浓度。例如,2011年北京地区空气中PM10的年均浓度是121微克/立方米, 由此可估计出PM2.5 的年均浓度为68--91微克/立方米。当然,年均值只是用来反映该地区颗粒物污染的总体现状,对于评价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意义并不大。

一些研究性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空气中 PM2.5的年平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新出台的标准限值近一倍,即是在远郊地区,空气中 PM2.5的年平均浓度也在45--50微克/立方米左右。

16. 城市室内公共场所空气中PM2.5的浓度一般是多少?

在人们广泛关注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的同时,却往往会忽略室内的PM2.5污染。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室内PM2.5的浓度要远远超过室外,目前我国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达标率不足50%。一个人每天处于室内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待在室外的时间,因此室内PM2.5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要比室外大很多。建筑物室内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建筑物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同样气象条件下,地处繁忙交通和建筑工地附近的室内PM2.5 浓度会明显增加。此外,烟草烟雾也是室内空气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在监测的全面禁烟的餐厅中,PM2.5平均值为61.0微克/立方米,部分禁烟的餐厅和没有禁烟规定的餐厅中,PM2.5平均值分别为103微克/立方米和114微克/立方米。而在居民家中,客厅和厨房中的PM2.5 浓度明显高于卧室,而且家庭主任吸烟会使室内PM2.5 浓度增加3—5倍。

治理和对策

17.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治理PM2.5的目标是什么?

按照“北京市2010—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北京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2010年下降30%,PM10 达到80微克/立方米,PM2.5 达到50微克/立方米,SO2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超标小时数减少30%。北京市为了加大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已经出台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八大类具体措施,并计划到2015年,北京市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浓度比2010年要下降15%左右,届时,空气中PM2.5 的浓度将降至60微米/立方米。一些研究性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空气中 PM2.5的年平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新出台的标准限值近一倍。

18. 北京市出台了哪些旨在治理PM2.5污染的举措?

1、监测:“天眼”遥测空气质量。北京市在2012年将全面开展PM2.5监测。增设监测站点,使监测站点总数达到35个左右。同时还将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

2、交通:提前淘汰40万辆老旧车。于2013年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40万辆老旧机动车的目标。到2015年再强制淘汰30万辆2001年前购买的国Ⅰ标准的老旧机动车,到2020年淘汰90万辆国Ⅱ标准以下老旧机动车,同时,机动车排放标准争取在2016年与国际接轨。

3、燃煤:消费总量消减62%。到2020年全市燃煤比重将控制在10% 以下,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十一五”末消减62%。4、工业:拒绝高污染工业

5、扬尘:推广奥运保洁标准。本市施工工地将严控土石方作业面积,减少裸露作业面。道路保洁将按照奥运期间保洁标准,所有道路实施机械化吸尘作业,主干道及施工工地周边实施冲刷保洁作业,确保道路不起尘。

6、生态:增绿扩水提高自净力。本市计划用5年时间,增加平原林地100万亩,到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57%。到2015年增加水域面积750公顷,到2020年新增水域2000公顷,扩大环境容量。

7、应急:重污染天部分公车停驶。遇重污染天气,本市将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部分企业停产、减产,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

8、公众:治理污染齐参与。市民需转变生活方式,在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方面率先垂范,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

19. 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空气的PM2.5 污染?

治理PM2.5 污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空气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防范PM2.5对健康的伤害,应当从日常生活着手。在当前PM2.5不达标的情况下,监测和公布PM2.5 的数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科学地应对PM2.5 污染,有效地减少PM2.5 对健康的危害。例如,喜欢晨练的人,要在上午9点以后开始练,或要改变晨练的习惯,改晨练为下午练,因为早上和傍晚时分的PM2.5污染相对较严重;在雾霾天气出现时,市民要尽量减少出行,以减少吸入肺部的毒害物质;遵守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减少公共场所内的PM2.5污染;家庭居室一般应在每天下午开窗通风、换气;在PM2.5 污染严重的天气,外出时要正确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外出回家后,要清洗面部及裸露的皮肤,清除残留的细颗粒物;尽量避免在交通干线和人口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以免吸入更多的PM2.5等等。当然,这些应对措施只能让人们保持相对的安全,要彻底远离PM2.5 污染带来的伤害,需要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努力,治理PM2.5 污染才是根本。

20. 治理空气中的PM2.5污染如何从我做起?

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一个简单的道理是,GDP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需要增加燃煤消耗,增加电能,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治理PM2.5,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确实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确实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

由于PM2.5污染涉及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因此,除了政府相关部门之外,每个公民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治理空气中的PM2.5污染和目前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应当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例如,每月少开一天车,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出行方式;积极支持政府关于提前淘汰老旧机动车的行动,选购小排量环保车型;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和植树造林等活动;遵守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减少公共场所内的PM2.5污染等等。所有这些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减轻空气污染和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尽一份力量。

                             (执笔人 王庚辰)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大气物理分会

                              2012-3-21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