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4日,"珠峰环境监测2004"项目正式开始。"珠峰环境监测2004"野外科学实验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西藏珠峰地区长达10年环境监测项目的第三次野外科学实验。为了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本次实验的观测内容与地点和"珠峰环境监测2002"基本一致。参加此次科学考察的人员20余人,历时26天,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本次观测除了常规的气样、水样收集以及GPS探空观测外,我们同样要进行地面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由于我们此次研究集中在近地层及对流层,对三台地面自动气象站的资料要求格外关注。由于前两次考察中三台地面自动气象站架设高差小,数据分析难度较大,此次考察队决定将其中一台地面自动气象站架设在珠峰绒布河对面的山上,形成与珠峰河谷较大的高差,也是对特殊的珠峰河谷地形形成的特定河流进行监测。由于两年前我曾经爬到珠峰山上进行建站工作,队里决定还由我带队穿越绒布河架设自动气象站。建站最大的困难主要来自于穿过绒布河水。此时临近初夏,绒布河水(为珠峰融化的雪水)很急很宽。6月6日凌晨,我和学生小马及另外两个藏族同胞一起向河谷对面的山上前进,想赶在河水小时过河。然而河水还是很深,我们只能得脱下鞋子和裤子趟水过河。清晨的绒布河水特凉,冻得我和小马的腿脚都麻木了,衬裤也全湿了。上岸后赶紧脱了衬裤,换上了毛裤继续前进。我们须尽快返回,否则河水大时人很难穿过。走了几公里路后,我们沿一条"山谷"路线向山上爬行。山路陡峭处走几步人就气喘得不行,呼吸也很困难。走了近两个小时后总算到达我们预定的山顶(其实也不过爬了400米左右,此时海拔5380米),我开始架设第三台MAWS。一个小时后(13:00左右),我们开始下山。半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河谷,寻找可以穿越绒布河的地点。和凌晨相比,午后的绒布河水更急,河面更宽,根本找不到小水的地方。和营地联系后等待营地救援,半小时营地的车终于找到我们,但车也没办法下水。没办法只能靠自己,最后我们选了一处看似较为浅的地方下水。由于河水很宽很急,我要求大家手拉手一起下水,任何情况都不得松手。脱得只剩下小裤头后,大家都冻得不行,赶紧下水。河水真凉,4个人磕磕绊绊地相扶过河。河水真深,我们的裤头都湿了。河水真急,有几次险些滑倒!在我的腿脚都快麻木的时候我们终于趟过了河水到了对岸,其实前后时间也不过5分钟左右!上岸后一个个冻得到处跑。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回到了营地。回营后才发现自己的脚被河里的石头磨破了,磕青了,赶紧用热水泡了一下,敷上药膏。经历了这次"探险",我们完成了实验的目的,而我又多了些人生的体验。
此次珠峰监测我们首次利用TMT系留气艇对珠峰地区地面以上1 km以内的大气进行观测,获得了更加详细的近地层资料。珠峰河谷地区下午盛行下山风,风速有时甚至达到20 m/s,以前由于缺乏仪器我们几乎没有在下午进行过观测。此次为获得完整的珠峰河谷地区大气环境日变化资料,我们决定进行连续的观测:风速在10 m/s以下时用TMT探空观测,大于10 m/s时用GPS探空气球观测。事实并非想象的简单:1)由于高海拔下低气压的影响,TMT系留气艇的绞车第一天电容被烧!2)由于午后珠峰河谷风大,释放的GPS探空气球低层信号时断时续!为解决这两个困难,全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对策。大卡车司机提出能否用备用轮胎的胎盘代替绞车,只要将绞车线缠绕在胎盘上,发动汽车,前进可以放线,后退可以收线。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土"办法完全行得通,就是每次放飞气艇时汽车尾气薰得大家难受。GPS探空在大风时也很不稳定,为此我们决定重复施放,力争获得珠峰河谷地区的日变化过程。从6月7日到6月9日,我们成功获得了一个日变化全过程和不同时段的TMT及GPS探空资料。回想这些资料的取得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这其中包括我们损失了一个TMT气艇,摔坏了两个及损失了一个TMT探空仪,因为GPS探空仪信号不稳定损失的两个GPS探空仪及探空气球。整个考察队在这几天轮流休息,全天值班,在这么高海拔的地区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目前该资料正在整理分析中。CCTV对此次观测行动进行了跟踪报导,共播出新闻7条,其中晚间新闻联播播出2条。
请点击浏览精彩照片 珠峰旗云珠峰喇叭花珠峰的月亮云从山那边来营地合影雪地堵车系留气艇1系留气艇2旺才水样采集 清晨放飞气样采集1气样采集2气球飞了静谧的珠峰 绞车坏了架设仪器高原植物高原花朵 俯视营地 飞起来了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