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

“珠峰环境监测2002”野外科学实验再次告捷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及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合作进行的“珠峰环境监测2002”野外科学实验胜利结束,全体队员于6月14日返回北京。这次科学实验自2002年5月24日始,全程历时21天,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远离人类活动。该地区可以作为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大气环境本底。通过监测该地区的大气环境变化,可以了解北半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获得全球重大环境事件的信息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珠峰及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西藏自治区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生产力水平较低,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少。随着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开始,喜马拉雅地区将经历异常猛烈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城市能源消耗、工业化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将迅速增加。这无疑将带来大幅度的环境变化。因此,对喜马拉雅地区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监测,可以为研究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为解决西部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合理建议。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亏损是近年来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重要环境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邹捍教授曾提出该地区地面加热导致臭氧局地亏损的理论。珠穆朗玛峰地区地理位置最高,地面加热造成的臭氧亏损更为典型。在这一地区观测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地区臭氧亏损的过程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预报和减弱珠峰和西藏地区臭氧亏损奠定科学基础。

  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导致了地面光化学反应速率远远高于内地平原地区,是研究太阳辐射及其导致的光化学过程的理想场所。在青藏高原的极端情况下,研究太阳辐射和光化学过程对理解地面污染物形成和消亡有重要的意义。

  喜马拉雅山脉山体是北半球地表与对流层大气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6000~7000千米的山体通过山谷风等多种大气环流系统将青藏高原地面的大气与其上空的自由大气相联系,对污染物质的交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珠峰地区的局地环流系统对正确认识喜马拉雅山体在污染物分布、交换、迁移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总之,对珠峰及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环境变化的监测研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珠峰环境监测2002”野外科学实验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西藏珠峰地区长达10年环境监测项目的第三次野外科学实验。为了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本次实验的观测内容与地点和“珠峰环境监测2001”基本一致。

  “珠峰环境监测2002”野外科学实验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对本次科学考察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共录制节目13套,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陆续播出。

  本次青藏高原和珠峰大气环境实验是对珠峰地区大气环境的全面观测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主要的收获有:

1.“珠峰环境监测2002”科学考察行动在珠峰地区成功释放了臭氧探空气球,探测高度都在30000米以上,获得了从地面到30000米高空每隔30-50米的大气结构和臭氧含量资料,对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亏损和认识对流层—平流层间大气物质、能量交换有重要意义。

2.在珠峰地区绒布河谷上下游和侧面山坡设置三台太阳能驱动的自动气象观测站,获得六个整天的每分钟的局地大气状况资料,其中包括: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太阳总辐射、净辐射、地表温度等等。这是研究喜马拉雅山体局地环流导致大气污染物质输送的唯一资料。

3.从拉萨到珠峰地区连续观测当地时间正午时分太阳有害紫外辐射UVB-297,对认识青藏高原地区有害太阳紫外辐射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4.在绒布河谷收集了大气、河水样品。该样品将被带回北京进行离子、有机物等化学分析,对监视珠峰地区代表的北半球大气环境背景变化有重要意义。

5.成功地在珠穆朗玛峰、定日等地区采集了近2000立方米的大气样品,用于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的分布与潜在污染情况。

6.对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地表大气的主要痕量成分:比如臭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进行了5次连续120小时的观测,也同时对UVB辐射进行了连续观测。

7.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成功地用超声湍流通量系统对地表的湍流通量进行了测量,包括二氧化碳、水汽、热量和动量的湍流通量,这对西藏和珠峰地区地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次野外科学实验后,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将继续合作分析观测到的数据和收集到的样品,试图了解青藏高原和珠峰地区大气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预测方法。

 

以上图片版权归摄影者所有,不得擅自更改、转载及其它商业使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