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1873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定位当前中国气候

  2016 年11 月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含有时令顺序、气候变化、物候变化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已指导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000多年。

  和通常说的在公历中日期几乎固定的天文学意义的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是,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气候和物候特征是有很大变化的。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研究员及合作者在《气候与环境研究》发表了关于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他们基于中国目前最长的上海徐家汇站(1873年~)和临近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京观象台(1940年~)连续逐日气温观测数据,经过订正迁站等问题,形成均一化的逐日连续观测数据。利用该数据,揭示了北京1941~2016年和上海1874~2016年的二十四节气气温都呈现变暖趋势,导致早春到初夏阶段的气候学节气(到达节气气温阈值的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如下图左),而夏末到初冬阶段的节气呈现推迟的趋势。北京和上海的极端冷事件(以达到大寒标准定义)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上海的极端热事件(以达到大暑标准定义)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此外,由上海的百年以上长序列还揭示出极端热事件频数和夏季平均气温演变中都存在明显的60~80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率;当前处于该多年代际变率的上升波段和近百年变暖引起的极端热事件长期增多趋势的叠加作用下(如下图),因而近些年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频发生。

  该文揭示了更完善的中国地区长期气候变化特征,有助于从精细化的季节循环演变角度丰富关于近代中国气候变暖的认识,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

 

  图 上海徐家汇站1873年以来(左)早春到初夏阶段的气候学节气时间演变(实线)及其长期趋势(虚线);(右)极端热事件频数的长期演变(蓝实线)及其长期趋势(虚线)和多年代际变率(红色)

  具体查阅如下文献:

  钱诚, 严中伟, 曹丽娟, 等. 2018. 基于1873年以来器测气温的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J].气候与环境研究, 23(6): 670-682, doi:10.3878/j.issn.1006-9585.2018.18044.

  全文链接:http://www.dqkxqk.ac.cn/qhhj/qhhj/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80604&flag=1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