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主要区域人口众多,气候、地理与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明显,普遍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与脆弱性高。在全球不断升温背景下,频繁发生的天气气候灾害对“一带一路”主要区域造成了深重影响,导致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损失、气候贫穷与移民、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但是,对“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预估方面的研究明显缺乏。
201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出版了《“一带一路”主要地区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时空特征研究》一书,系统分析了1988-2017年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并揭示出了近30年气候变化关键区。近日,张井勇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完成的《“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建立在气候变化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开展了“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从局地、次区域到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首先采用GHCN-CAMS与CRU两套格点观测资料,评估和检验了来自NEX-GDDP的18个CMIP5全球模式降尺度结果(分辨率为0.25o,约为25公里)对“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历史时期(1986-2005年)温度与降水的模拟能力。然后,利用多模式降尺度结果的集合平均预估了“一带一路”主要区域RCP4.5与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期包括近期、中期与远期(2020-2039年、2040-2059年与2080-2099年)的气候变化。另外,在“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温度空间平均值预估中,还采用了观测数据的线性趋势外推对包括全球较工业革命前温升1.5 o对应时段在内的未来时期变化进行了预估。最后,以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与泰国为例开展了“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研究成果有望为“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合作协同有序应对气候变化与管理气候灾害风险、共建绿色与清洁美丽“丝绸之路”以及促进区域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张井勇,庄园煌,李凯,李超凡,顾佰和,谭显春,2019:“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气象出版社,1-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