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孙建华团队针对中国暖区暴雨不同地区的背景条件、触发机制和可预报性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文章已被《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出版,并被选为该刊2019年第12期封面论文。封面图片为矗立在倾泻而下的暴雨中的广州塔。
暖区暴雨是由中国学者黄士松在研究华南暴雨时提出的暴雨类型,暖区暴雨一般是指发生在距地面锋面200~300km的暖区一侧的暴雨,或者是发生在西南风和东南风汇合气流中,无切变的西南气流里,且不受台风等热带系统控制。中国学者近几年发现不仅华南地区有暖区暴雨,在我国的江南和江淮地区、华北地区也有暖区暴雨发生。暖区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且是目前业务预报中的难点,预报准确率较低。
华南暖区暴雨的降雨中心主要有四个(图1a):以钦州为中心的广西沿海;以龙门为中心的粤北山地;以阳江、恩平为中心的粤南沿海;以汕尾市为中心的粤东南沿海。广西内陆地区暖区暴雨发生次数少且过程降水量不大(图1b),广西沿海地区单站最大降水量比内陆地区大,广东内陆地区降水量明显比广西内陆地区降水强,广东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强。不同地区暖区暴雨的影响系统和形成机理是有显著差异的。
图1 1982-2015年华南暖区暴雨过程代表站点(a)发生次数(单位:次),(b)单站过程最大降水量分布(单位:mm), “QZ”,“YJ”,“EP”,“LM”,“SW”为钦州站,阳江站,恩平站,龙门站,汕尾站。
引发华南暖区暴雨的机理较为复杂,边界层的低层水汽辐合、侵入的浅薄冷空气、低空急流或边界层急流都可以触发暖区对流。此外,华南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对暖区暴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近几年的研究指出中国东部的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都有暖区降水发生。江南地区的暖区暴雨也与地形分布有关,江南地区的暖区暴雨表现为强降水中心分散,多发于山地、平原和湖泊交界处。华北地区2012年的“7.21”暴雨中也有暖区暴雨过程。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不高,华南暴雨的可预报性不如江淮暴雨的模式可预报性高,南海的湿度等要素场和对流活动对沿海地区的降雨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工作将针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江淮和华北的暖区暴雨,收集各种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分析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子的具体影响以及在不同天气背景下的作用,以深入了解暖区暴雨的对流发生发展过程;改进模式的初值和物理过程,以期解决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暖区暴雨, 天气尺度环流条件, 触发机理, 华南
论文信息:
Sun, J. H., Y. C. Zhang, R. X. Liu, S. M. Fu, and F. Y. Tian, 2019: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warm-sector heavyrainfall in China. Adv. Atmos. Sci., 36(12), 1299-1307,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9-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