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生物质燃烧(包括农业秸秆、森林或草地等)严重影响区域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东北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秸秆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且森林和草地覆盖面积也较高。因此,这一地区露天生物质燃烧对大气霾污染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这一区域研究基础薄弱,生物质燃烧在不同下垫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尚不清楚。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王莉莉副研究员利用MODIS卫星火点和下垫面产品,并结合GFAS火点排放清单数据,对东北地区2003-2017年火点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较为详细的科学基础数据和管控依据,该论文近期发表在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上。
研究结果显示,近15年来火点数目震荡增加,并且在2013-2017年期间显著增加到峰值;这些火点主要集中3-4月和10-11月,约占83%;空间分布显示火点主要位于黑龙江,但2013-2017年黑龙江火点占比下降,而吉林和辽宁火点占比增加;火点主要集中在农田下垫面,占比高达91%,而森林和草地仅为8%,显示秸秆焚烧是东北露天火点的主要来源。火点峰值阶段,也即2013-2017年秸秆焚烧排放的PM2.5,NO2和NH3分别高达158.46Gg,49.50Gg和27.00Gg。值得注意的是,近15年来春季火点从2013年突增,而秋季火点震荡上升但在2016年开始下降,并且2016-2017年火点季节占比发生转折,春季火点高于秋季,显示在不利扩散气象条件影响严重的秋冬季,东北实行的禁止秸秆焚烧措施有一定效果。
王莉莉副研究员认为,东北秸秆焚烧突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减少秸秆燃烧的危害和影响,建议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秸秆有效综合利用,同时也建议在扩散有利的气象条件下有序引导秸秆焚烧。
图:2003-2017年东北火点演变特征(a1, a2 为MODIS火点在不同省份和下垫面的火点年际变化,b1, b2为在不同省份和下垫面的火点季节变化;c, d为火点的逐月变化。HLJ,JL和 LN 分布代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
Citation:
Lili WANG, Xin JIN, Qinglu WANG, Huiqin MAO, Qiyang LIU, Guoqing WENG & Yuesi WANG (202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open biomass burning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3 to 2017,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3(3), doi: 10.1080/16742834.2020.1742574
Link: https://doi.org/10.1080/16742834.2020.174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