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巴黎协定”实施以来,大多数国家都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化。2015年6月,第17届世界气象大会要求开发全球综合温室气体信息系统(the Integr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Information System, IG3IS)。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排放的国家承诺和行动需要一致、可靠和及时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从而提高GHG排放清单的质量和信心。
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实施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解决方案。最近十几年,大气GHG观测技术和测量迅速发展,这些数据被用于确定排放源、评估排放量等方面。
2019年5月30-3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第一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全国GHG监测领域的科技人员汇聚到一起,吸引了8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人参加,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对中国GHG监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根据研究热点推出了AAS-AOSL-ACCR联合专刊《中国大气温室气体测量与应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二氧化碳背景监测、二氧化碳城区(排放源)监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温室气体通量测量、温室气体测量的新技术和应用、观测资料的应用。
-
二氧化碳背景监测
Mai等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背景大气CO2和潜在源区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接近70%的浓度受到背景浓度影响,约20%的受到排放源的影响。不同季节的分析显示,本地浓度会受到越南南部沿海、中国南海和珠江口东南部的影响,而夏季还会受到台湾东南部气流,越过珠江口的影响。
-
氧化碳城区(排放源)监测
Xiong等人利用14C同位素资料对西安市化石燃料CO2空间分布的两年观测报告,发现污染源传输更多受到西南风的控制,机动车尾气和居民源比两个热电厂的化石燃料CO2排放更多。
Bao等人利用低成本非色散红外传感器对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排放区的CO2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微型化仪器在边界层温室气体廓线探测中的应用,廓线的变化主要受到边界层高度、层结稳定度和本地排放源的影响。
Zhang等人对山西省太原市CO2的变化和传输特征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分析,解释了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差异。
-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
Pu等人根据浙江省临安市本底站的每周采样,估算了2012-1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氢氟碳排放量,发现年排放量,单位面积和单位GDP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温室气体通量测
Zhu等人的工作,比较了梯度法和涡度相关测量的玉米田上空的臭氧通量。通过与涡度相关法结果比较,评估了梯度法测量的O3通量,揭示了其准确度和交换系数计算方法密切相关。
-
温室气体测量的新技术和应用
Ji等人通过地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Picarro光谱仪的测量,揭示了香河地区甲烷的时空分布和垂直分布。
使用Aircore方法,Yi等人利用内蒙古的二氧化碳剖面测量结果,直接观测到了大气传输和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
观测资料的应用
Fu等人利用全球化学输运模型(GEOS-Chem)和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14个地面站的观测资料,研究模拟了二氧化碳浓度对东亚地区碳源和碳汇的年际变化的敏感性。
同时,参会者一致同意成立中国碳监测联盟,建立了数据资源平台,为不同团队的碳监测研究的合作提供机会。 (LASG供稿)
AAS 专题封面
第一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