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等特征都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不同区域的潜在蒸发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么该如何得到中国不同区域的潜在蒸发呢?又是什么因素主导着潜在蒸发的变化呢?
潜在蒸发是一个地区在当前气象条件下的最大可能蒸发量,如果把大气比作一个水池,潜在蒸发就相当于这个水池的最大蓄水量。潜在蒸发一般是利用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而可用于计算的公式有很多,因此公式的选择又成为了新的问题。基于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谢睿恒等利用中国2400多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了10组不同的潜在蒸发公式在中国十大流域的适用性,发现两种Hamon公式在长江、黄河、淮河及珠江等流域表现性最佳,而在其他流域则是FAO公式最为适用。他们基于这些筛选出的公式,计算了各流域的潜在蒸发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确立了各流域对潜在蒸发变化贡献最大的气象因子。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很多研究都把蒸发皿蒸发视作潜在蒸发的替代品,但这二者无论在量级还是趋势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干旱区比在湿润区更为明显,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该研究可为在中国不同流域计算潜在蒸发提供科学的参考。
以上研究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出版,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谢睿恒为第一作者,王爱慧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1 干旱/湿润区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论文信息:
Xie, R. H. and A. H. Wang, 2020: Comparison of te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s and their attribution analyses for ten Chinese drainage basins. Adv. Atmos. Sci., 37(9), 959-974,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0-2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