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多年连续冻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东北的连续冻土位于欧亚大陆大面积永久性冻土区的南缘,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叠加影响,该区域多年冻土面积大幅缩减、活动层深度快速增加。已有研究表明,冻土退化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及显著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碳气体排放,相对于碳循环过程,气候变化对土壤氮循环影响研究相对薄弱。
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春岩研究员及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Michael Dannenmann教授和环境健康研究中心Michael Schloter教授合作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DFG),于2019年7月15-17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气象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所、亥姆霍兹联合会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中科院大气所Klaus Butterbach-Bahl教授、郑循华研究员和姚志生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林杉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Carsten Mueller博士和环境健康研究中心Silvia Gschwendtner博士对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德双方项目参加人依据意见讨论更新了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会议结束后,中德双方5家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土壤微生物氮转化、含氮气体排放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综合观测工作。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土壤氮周转与氧化亚氮排放过程研究(NIFROCLIM)”项目,将在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典型景观梯度和泥炭地长期增温试验平台,开展土壤氮循环过程综合观测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频繁冻融交替、活动层深度增加、地表水位下降和景观格局变化)多年冻土土壤氮转化与氧化亚氮产生、消耗和排放过程,明确其时空分布特征、主导微生物过程与生物学机制,该项实施将有助于预测评估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氮循环过程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以及多年冻土氮素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
NIFROCLIM项目启动会与综合观测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