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顾震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传承和弘扬顾震潮先生的科学精神,缅怀和发扬顾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动大气科学学科特别是云降水物理学与中小尺度气象学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陶诗言基金会协办的云降水物理与中小尺度气象学学术研讨会暨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院士并丑纪范院士、任阵海院士、吴国雄院士、吕达仁院士、丁一汇院士、石广玉院士、王赤院士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与顾震潮先生的亲属、学生以及大气物理所的部分职工、研究生、老专家等近两百人参加了会议。超5000人通过网络观看了会议现场直播。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周天军、党委书记陆日宇、中科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主任孙继明分别主持了会议。
周天军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上午,举行了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研讨。吕达仁院士作为顾先生的学生介绍了顾先生的生平、主要科学贡献与成就,缅怀了顾先生的献身精神和人格魅力;丁一汇院士着重介绍了顾先生从无到有建立起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事业,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和重大贡献;方宗义研究员作为“两弹一星”气象保障工作者之一,回顾了当年以顾震潮和陶诗言为首,先后带领气象预报和科研技术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圆满完成要求极高的重大国防科学试验气象保障工作;孙继明研究员代表大气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院重点实验室,讲述了顾先生对整个实验室乃至云微物理学和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
吕达仁院士做主报告
陆日宇主持会议
丁一汇院士作报告
在致辞和发言环节,与会人员满怀崇敬,追忆了顾震潮先生指导学习、从事科研等过程中的难忘经历,抒发了对顾先生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和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的学习和敬仰之情。曾庆存、丑纪范、丁一汇、赵思雄等老一辈科学家、中科院前沿局段晓男处长、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等呼吁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学习顾先生为国为民、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中科院空间中心王赤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戴跃伟副校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范广洲副校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云副院长等人纷纷表示,在当前我国由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转变之际,很多关键技术还面临国外“卡脖子”问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顾先生等老一辈大气科学家们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甘为人梯的精神,携手共进,为开创大气科学气壮山河的新局面而继续奋斗;中山大学吕建华教授分享了当年在我国没有计算机的环境下,顾先生带领大家采用手算图解法做数值积分实验,完成了中国第一张用数值预报的24小时和48小时寒潮预报图,在1957年的斯德哥尔摩天气数值预报会上,震惊了国外同行并广为传颂的感人故事。
曾庆存院士致辞
丑纪范院士致辞
王赤院士致辞
随后,与会者观看了顾震潮先生老照片集锦视频;顾先生女儿顾英代表家人向大气物理研究所捐赠了珍藏的顾先生荣获的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科学奖章;由2019年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向当年大气所参加“两弹一星”气象保障工作到会的16位科技工作者颁发了由大气所精心制作的纪念章,以纪念他们在“两弹一星”气象保障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任阵海院士作为代表发言,他提到在那个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大气所的同志听从组织的安排,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到“两弹一星”气象保障事业中。他们以无私、奉献、协同创新的精神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捐赠仪式
曾庆存院士颁发纪念章
颁发纪念章合影
任阵海院士讲话
下午,围绕顾震潮先生开拓的重要学术前沿阵地“云降水物理与中小尺度气象学”,展开了学术研讨。李集明主任、赵春生教授、李锐教授、陆春松教授、李国平教授、赵传峰教授、张元春副研究员和肖辉研究员分别做了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人工影响天气“十四五”发展重点的思考、气溶胶和云相互作用的研讨、中国西南山地突发性暴雨特征与机理研究、云物理及其对辐射和降水的影响、长江中游二级地形附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分析和双偏振雷达反演雨滴谱参数等问题。此外,专家和学者围绕气溶胶、云和降水等主题开展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孙继明主持下午的学术研讨会
学术报告提问环节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正如周天军在主持会议时所说:“今天,我们怀念顾先生,是怀念他‘以身许国、终身为党’的家国情怀,是怀念他‘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怀念他‘为人民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今天,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转折点,我们在这里研讨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目的之一就是追随这面红旗,把顾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加以传承、发扬和光大。”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让我们追随顾震潮先生的足迹,传承和发扬以顾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和不计名利、赤胆忠诚、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肩负起历史重任,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活力,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为我国的大气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科技处、所办、离退办、LACS供稿)
会议现场
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