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大气所召开 “十四五”国际合作战略规划研讨会,交流国际合作工作经验和体会,探讨“十四五”期间国际合作重点工作。党委书记陆日宇、副所长周天军及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近70人参与了本次会议。陆日宇主持本次会议。
首先,科技处处长姚利介绍了大气所国际合作总体概况以及基金委、科学院、科技部国际合作资源情况,为科研人员申请相关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有效信息。随后段晚锁、郑循华、赵得明、郑飞、孙建奇及夏祥鳌六位研究员分别代表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START TEA-RC)、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LAGEO)介绍了本实验室国际合作情况及对未来工作的计划与设想。活跃在国际合作舞台的大气所中青年科研代表介绍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功经验,郑循华研究员讲述了个人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体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工作;辛金元研究员、成里京副研究员先后分享了 “气溶胶观测研究的国际合作与思考”以及“海洋数据和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体会”。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后疫情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政策与举措进行了研讨,为大气所“十四五”国际合作战略规划积极出谋划策,具体就如何融入国际合作现体系、开拓布局新体系以及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包括要重视国际人才梯队的建设积极推荐年轻人参与国际合作、整合研究所层面的资源有组织推进国际合作计划和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充分利用线上交流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积极利用现有的框架和平台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发挥大气所在“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合作优势等。
在会议的总结环节,陆日宇提出要积极发挥“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科研平台的作用,推进大气所的“十四五”国际合作;并提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应是促进科研发展、人才培养、网络人脉建设等多方面的事业发展;指出应培养青年国际合作人才,使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尽早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大气所一直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5年在中科院“十二五”验收中,大气所的“国际合作”被评为保障措施与重大举措中的亮点工作,被评为院国际合作亮点研究所。2019荣获院 “国际科学传播工作先进单位”。此次会议,促进了大气所国际合作方面工作的进一步交流,为大气所“十四五”国际合作战略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为新形势下的国际合作工作开展拓宽了思路。(科技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