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18日,未来地球计划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前沿论坛在广东珠海召开。本次论坛由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计划中委会秘书处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学杰研究员、邹立维研究员、南京大学黄安宁教授、中山大学吉振明副教授担任论坛联合主席。来自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委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中科院大气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到会致辞。
2020年9月,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可靠的、精细的区域和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对于各级政府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具有重大的国家需求。“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旨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关键知识,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其目标是联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向社会普及知识,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围绕论坛主题,国防科技大学钟中教授、中山大学袁文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美根研究员、浙江大学曹龙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绍晴教授等分别做“区域气候模式对台风活动的模拟”、“区域气候预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的影响”、“区域大气CO2模拟与同化”、“地球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和“High-resolution coupled modeling and Tropical Cyclone’s genesis predictability”大会特邀报告。
此后,与会专家围绕“区域碳氮循环”、“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公里尺度区域模拟”、“参数化和耦合”四个方向,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研讨了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以及国内学者间的合作和新一代青年人才的培养等问题。
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吕世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龚道溢教授、复旦大学高艳红教授、中山大学杨崧教授、南京大学王淑瑜教授、汤剑平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刘海文教授、暨南大学何超教授等到会指导。
本次会议有效地推动了从事区域气候研究的学者间的互动和交叉合作,为本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提供了有利平台。(LASG供稿)
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致辞
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委员、中科院大气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致辞
墙报环节
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