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二次青藏科考“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专题之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新疆完成

  青藏高原北坡的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是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和青藏高原气候水汽能量研究的关键区。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明显“变暖变湿”的变化特征,新疆南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也显著增多,追踪这些变化相关的水汽能量演变,揭示变化背后的可能机制及其造成的可能影响愈发紧迫。 

  202288日至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和和田地区气象局协办的“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一专题二“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科学考察任务的框架下展开,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科考活动,另有杭州佐格通信公司的专业人员为本次科考提供了技术支持。 

  89日,科考团一行从库尔勒市出发,沿着我国首条沙漠石油公路一路向南,跨越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在纷飞的尘土中开启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征程。途中,科考团考察了肖塘陆气通量观测站。该观测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可以诠释沙漠过渡带与自然流沙之间的区域性气候差异,阐述不同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推动沙漠边界层气象科学理论的发展。夜幕时分,考察团落榻塔中镇,这座小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中的奇迹之城。

  科考团一行在肖塘陆气通量观测站前合影留念
塔中镇
  810日,科考人员踏着朝阳深入沙漠腹地,徒步翻越错落的沙丘,抵达大沙垄陆面站考察参观。这个位于沙漠深处的观测站可以提供基本的气象要素及地表辐射数据,为沙漠研究提供宝贵的气象资料。随后科考团一行前往全球唯一深入流动沙漠腹地200km以上的大气科学综合观测试验站——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塔中国家基准气象站进行参观。常年驻守在这里的气象工作者为科考人员详细介绍了塔中站的建站历程及业务运行情况。经20年的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立打破了长期以来沙漠地区观测技术落后、观测数据不足的局面,旨在提供标准化的共享研究网络平台,促进多领域广泛合作,以实现沙漠沙尘暴、陆气相互作用、边界层、遥感地面验证、沙漠碳汇等前沿问题的综合研究。短暂的休整后,科考团沿沙漠公路继续向南出发,并在夜幕降临时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民丰县,此时的海拔高度约为1400米。途中,科考人员实地考察了位于沙漠公路出口处的金字塔沙丘地貌,该地貌由昆仑山北坡常年盛行的下山风吹积而成。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位于昆仑山北麓的叶亦克陆气通量野外站。该观测站位于沙漠南缘和昆仑山北坡,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南缘协同站,地理位置特殊,可对沙漠和高原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热力差异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发展的影响,以及沙尘暴影响下的沙尘气溶胶远距离输送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 
大沙陆面站
叶亦克陆气通量野外站
  811日,科考团一行沿G216线由民丰出发,向位于海拔5048米的黑石北湖进发,开启昆仑山北坡考察征程,也是本次科考行程中最艰苦、最惊险的部分。途中山路崎岖,颠簸难行,水毁路段随处可见。由于地处偏远,手机等通讯设备完全失灵,车与车之间仅能依靠对讲机艰难通讯。随着海拔的攀升至4000米以上,科考队员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些队员的嘴唇变成了青紫色,还有一些队员出现了呕吐的症状。此时的气温仍在持续降低,无独有偶天又下起了雨,情况十分恶劣。但大家互相鼓励,坚持走完了全程。该线路穿越戈壁平原、风积沙丘、中山丘陵、中山山地、中(高)山峡谷、高原等六大地貌区,海拔提升约4000米。从山脚下的干燥炎热,到30003500米的湿润多雨,再到终点处的低温冷冽,科考人员笑称“一日领略四季”。
科考车辆在崎岖的山路中前进
  本次科考在昆仑山海拔5200米的独尖山成功建立了多要素北斗传输自动站。独尖山地处昆仑山巅,环境恶劣,天气多变。科考团的技术人员克服了冰雹恶劣天气与高原反应,成功实现了该站点的设备调试和数据回传。该站系迄今为止中昆仑山脉最高海拔气象站点,在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基础上添加了总辐射与地表气温观测,采用一体化的国产气象探测设备,填补了该区域在气象观测数据记录上的空白。将为研究高海拔天气过程、气候变化、及昆仑山独特降水特征提供珍贵的气象资料。
 
技术人员建站过程(左右图可以清楚看到一日之中天气多变)
   812日,科考团一行在民丰县气象局召开研讨会,对本次科考活动进行总结。会上,民丰县气象局王小飞局长着眼全球沙漠带,介绍了整个新疆乃至和田地区以及民丰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并向科考团详细介绍了“沙漠-绿洲-昆仑山-藏北高原”阶梯式观测站点布局的未来规划及当前进展。与会专家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加密观测和移动观测的构想。专家们指出,建立阶梯式观测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认识昆仑山北坡独特的降水特征、复杂下垫面降水、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干湿走向等科学问题,并支撑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呼吁大家进一步关注西部气候。此外,作为本次科考活动的主办方,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陆日宇、周天军研究员与李超凡副研究员对专题二的当前完成情况及未来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原定参加科考活动的新疆气象局何清副局长、沙漠所艾力所长等因疫情原因未能参加,但他们全程关注、指挥科考实施过程。在新疆气象局和巴州、和田地区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考察团得以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 

研讨会
参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