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上午,研究所在3号楼第二会议室组织举行了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承担所级“十四五规划”项目的进展交流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参与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各主攻方向和新兴前沿方向的相关负责人共11位评议专家为项目进行把关与指导。战略规划与重大任务处处长浦一芬和刘宇博士分别主持了会议。
所长曹军骥首先介绍和重申了此类项目设立的初衷和背景,旨在发挥年轻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催化其科研创新活力、积极鼓励和培养年轻科学家参与研究所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为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随后,2022年度设立的10个项目的负责人(或团队代表)围绕项目进展、目标完成情况、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存在问题等向与会专家做了详尽的汇报。
专家们通过对各项目发展态势的诊断分析,客观评价其进展和成效,判定目标完成度,并及时指出项目科研进展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年轻科研人员未来的独挑大梁加油助威和献计献策。各位报告人积极准备,汇报认真,进展可喜。王晓聪在“构建次网格云生成器改进气候模式云辐射过程计算”的研究中基于卫星观测提出新的云次网格结构参数;柴兆阳项目(费可测代讲)“CAS-ESM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关键参数化方案的改进与应用”研究中完成了新一代中高层大气环流模式软件IAP-AGCM-HT 2.0版本动力框架的构建;邹立维“青藏高原夏季水循环的对流解析预估研究”揭示了对流解析模式对青藏高原水循环模拟的增值及其季节差异特征;李娜负责的“基于大涡模拟的致灾对流触发和升尺度机理研究”探索了1km以下的高分辨率模拟对灾害性对流的实际预报能力;陈学舜的“全球碳氮大气化学和陆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收集和制备了近15年全球1度分辨率清单;唐贵谦在“大气臭氧收支平衡垂直观测研究”中发现了氮氧化物在边界层上部和下部对臭氧生成的截然相反的机理;施红蓉“基于风云4卫星和深度学习的光伏功率短临预测研究”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学习技术开发了一套可移植应用的光伏短临外推预测程序;李艺苑的“火星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初步构建”开创性地构建了预报模式,并完成了自主火星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稳定积分,为早日服务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气象保障奠定了基础;朱金焕在“北极航道重点区域极端大风”研究中发现极端大风的季节变化是由冰川风下泄流的变化主导的;吴雪的“对流性重力波三维特征及其临近空间环境效应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重力波活动与热带气旋深对流活动的联系和机理等等。
会议最后,曹军骥对各项目的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年轻科学家提出殷殷嘱托,希望年轻人通过交流汇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争取明年在项目结题时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年轻团队并要努力向优青、杰青的目标前进。(战略规划与重大任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