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标和落实地球观测组织(GEO)优先事项和重点工作,汇聚我国地球观测技术服务于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进展和成果,共同推进我国科技界深度参与GEO及国际地球观测事务,2022年11月24日,国家遥感中心GEO优先事项“气候变化”主题协同创新交流会通过线上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遥感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副主任刘志春,GEO中国专家委员会专家郭华东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等出席了本次会议,近200名来自国内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赵静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无论是GEO还是中国GEO秘书处,一直积极支持利用地球观测数据和信息来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深度参与了GEO气候变化工作组相关工作,并在对地观测支撑气候评估、GEO项目气候变化路线图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强调,中国GEO秘书处将继续扩大人才队伍,举办相关系列活动,增加国内在GEO的参与度,推动地球观测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我国在国际地球观测领域的影响力。
曹军骥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指出中科院大气所一直以来是气候变化科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叶笃正院士、曾庆存院士等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大气所产出大量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多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历次IPCC报告的撰写。作为依托单位,研究所会配合国家遥感中心全力支持相关团队做好中国GEO气候变化专家工作组的组织协调工作,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对地观测的发展。
会上,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院士,以《构建全球变化空间观测体系的思考》为题,从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空间观测的机理和方法,到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和组网观测、相关科学目标观测的卫星组网、月基观测等,提出了构建全球变化空间观测体系的建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以《持续系统的观测促进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深化》为题,从当前对气候变化规律和影响的科学认知,特别是IPCC最新科学评估的进展和不确定性、观测数据对气候敏感度和气候变化预估的影响等,强调了开展持续系统的多源观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科研院所,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2名参会代表,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围绕GEO气候变化优先领域,从气候变化相关空间数据生产和集成、气候变化的损失损害影响、面向双碳目标的温室气体监测核算等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领域国内外先进地球观测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应用方向,交流了气候变化应对中突出问题的新见解、新方案。(东亚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