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基础中心”)项目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课题组织的“过去两千年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模拟与记录对比”主题研讨会在中科院大气所顺利召开。
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直接关系到亚洲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青藏高原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可为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资源的变化提供依据。青藏高原代用记录丰富,目前已有大量的温度、降水重建资料,为近期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历史背景,为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机制提供了天然的平台。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环节, 一是资料重建,它是揭示过去气候变化事实的基础; 二是数值模拟,它是理解过去气候变化机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与记录的对比研究过去两千年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当前气候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本次研讨会聚焦“过去两千年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问题,旨在增强基础中心与国内同行间的跨学科交流,推动集智攻关和加强合作,构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研究新范式。基础中心项目负责人陈发虎院士、基础中心骨干成员丁林院士、朴世龙院士、周天军研究员、徐柏青研究员、李新研究员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基础中心科研骨干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会上,“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大气所周天军研究员首先扼要介绍了基础中心项目的研究目标及本次主题会议的组织背景,强调了开展过去两千年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教授、中科院地理所郑景云研究员、南京大学杨保研究员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史锋副研究员分别做《社会-生态弹性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青藏高原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进展—树轮证据》和《过去千年东亚气候变化重建与同化》的主题报告。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中科院青藏所候居峙研究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方苗博士、中科院大气所满文敏副研究员和左萌博士等,分别就《青藏高原过去两千年温度与降水变化》、《古气候数据同化方法及应用》、《过去千年火山强迫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影响》和《青藏高原过去千年温度变化及其物理机制》进行简短汇报。与会专家重点围绕过去两千年青藏高原记录重建的方法、模式模拟分辨率的提高、外强迫场的准确性、用于结合记录和模拟的古气候同化方法、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高原增温的放大器效应和海拔依赖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方向进行探讨。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BSCTPES)于2019年获基金委批准,是唯一凝聚固体地球、表层地球、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研究为一体的基础科学中心。该中心的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单位为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心以21世纪能够引领地球科学实现新突破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地球六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最为典型和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为试验场,以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瞄准高原生长、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三驱动下的多圈层链式响应及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建立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范式,为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突破作出中国贡献;并支撑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需求。基础科学中心设立高原前沿论坛(碰撞隆升、气候变化、人类适应、高寒生态、冰冻圈变化与水循环、模式与同化),推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图1 参会专家合影
图2 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