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2023年度学术年会

  值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95周年之际,研究所于202399-10日在密云新园区召开2023年度学术年会。来自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市密云区政府以及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中国科技大学、地理所、空天创新院等三十余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大气所职工和研究生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年会。周天军副所长和纪委书记占车生分别主持年会开幕式和闭幕式。 

  开幕式上,曹军骥所长代表大气所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回顾了大气所九十五周年的光辉历程,呼吁大家秉承老一代科学家精神,一起推进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再上新的台阶。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长何建新、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劲松、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田文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林霄沛等嘉宾分别致辞,他们都对大气所成立9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大气所搭建学术年会这个大气科学领域高水平交流平台,并对大气所的未来发展献上祝福。 

  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了大气所光荣在岗50周年纪念证书颁发仪式,获此殊荣的是曾庆存、黄荣辉、吴国雄、吕达仁和石广玉等5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院士。在大气所95年光辉岁月中,他们为大气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学术贡献,现场长久的热烈掌声表达了大家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谈哲敏院士、黄建平院士、朱彤院士和蔡文炬院士以及熊绍员司长、于福江主任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谈哲敏院士作了题为“非瞬时对流-辐合反馈与MJO动力学”的报告,介绍了团队提出的非瞬时对流-辐合反馈(NICCF)机制,为MJO等大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发展、移动提供了全新的、更加合理的物理解释。黄建平院士作了“动力模式和人工智能在构建预测系统中的作用”报告,研究结论揭示数学建模是构建预测系统的基础、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短期预测,但无法准确预测极端事件的发生,只有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预测。朱彤院士在“大气复合污染新进展:理论框架的建立”报告中,从排放清单、仪器研发、大气化学过程等方面介绍了近几年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大气化学与人体健康、气候变化、碳中和等研究前景。蔡文炬院士在“Changing ENSO and its impacts in a warming climate”报告中,讨论了ENSO变化对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热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变率、极端副高事件、南大洋变暖、南极冰架和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熊绍员司长作了题为“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创新,引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气象局在气象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改革举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主任的“构建全谱系自主海洋模式技术体系”报告,围绕形势与背景、构建全谱系自主海洋模式技术体系、人工智能预报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交流,重点介绍了该中心自主开发的各类“妈祖”系列海洋模式主要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99日下午和10日上午,年会分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大气环境与极端天气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分会设置了地球系统模式、青藏高原与季风气象学、海陆气相互作用、极端气候事件、碳氮循环与碳中和5个专题。该分会场由段晚锁研究员召集,共安排了27个口头报告(12个特邀报告)。来自所内外的专家交流了地球系统数值模式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模式发展,动力学理论,海陆气耦合,极端事件归因、碳氮循环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未来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发展方向,围绕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会所外特邀报告专家包括国家气候中心孙颖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清华大学林岩銮教授、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复旦大学温之平教授、中山大学袁文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荣华教授和袁星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 

  大气环境与极端天气分会设置了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强风暴与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数值模拟5个专题。该分会场由大气所王自发和苏杭研究员共同召集。王自发首先介绍了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进展,并期待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能够为推动国家环境与气象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苏杭表示未来将努力服务于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并希望与会的所内外专家能够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正强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丁明虎研究员、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李集明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天津大学傅平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国成副教授和暨南大学黄志炯副研究员等应邀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来自大气所的优秀青年学者们也围绕分会五个专题贡献了23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对这些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此次年会同时通过墙报形式展示了大气所各研究室的最新科研成果,共计65份墙报。 

  910日闭幕式上中科曙光正高级工程师曹振南应邀介绍了面向下一代计算系统的气象模式实践工作。本次年会恰逢教师节,为了感谢每位导师的持续奉献,特别举行了韶华奉献奖颁奖仪式。王斌等2位导师获得2022年韶华特别奉献奖,邹捍等3位导师获得2023年韶华特别奉献奖。卞建春等4位导师获202220周年韶华奉献奖;韩志伟等5位导师获202320周年韶华奉献奖。白建辉等27位导师获202210周年韶华奉献奖;付丹红等25位导师获202310周年韶华奉献奖。此外,会议还举行了本次学术年会最佳报告和最佳墙报的颁奖仪式,徐希燕、袁星、唐贵谦、杨东旭、李颖、黄平、潘小乐、陈学舜、马耀明、李丹、张强、潘月鹏、葛宝珠获此次年会最佳报告奖;包韬、李嘉伟、吉东生、王婧、黄婷婷、尤艳彬、王莉莉、付亚男、孔磊、潘月鹏、贾龙获此次年会最佳墙报奖。 

  曹军骥在年会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我所学术年会旨在搭建全国大气学科交流平台,促进高水平学术交叉融合,本次年会无论从学术交流深度、广度,还是大家认真和执着参与程度,都充分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希望大家继续做好未来的所学术年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的学术会议。同时,他号召全所科研人员接棒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薪火传承,在新时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敢迎接挑战、刻苦努力、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大气环境、海洋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继续以优异的成绩书写大气所百年辉煌。(科技处供稿) 

开幕式

开幕式

曹军骥所长欢迎致辞

光荣在岗50年颁奖

谈哲敏院士作特邀报告

黄建平院士作特邀报告

朱彤院士作特邀报告

蔡文炬院士作特邀报告

于福江主任作特邀报告

熊绍员司长作特邀报告

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致辞

成信大校长何建新致辞

20周年韶华奉献奖颁奖

10周年韶华奉献奖颁奖

10周年韶华奉献奖颁奖

10周年韶华奉献奖颁奖

最佳报告奖颁奖

最佳墙报奖颁奖

大气环境与极端天气分会

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分会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