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组成的科考团队在昆仑山脉海拔5896米的卧龙岗成功建立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该站目前系整个昆仑山脉海拔最高的气象站点,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仑山地区阶梯式气象观测网基本搭建完成。
该气象站的搭建工作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科学考察任务的框架下展开的。据中国科学院大气所陆日宇研究员介绍,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明显“变暖变湿”的特征,而且南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也显著增多。位于青藏高原北坡的昆仑山是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和高原水汽能量的关键区。明确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水汽能量演变,揭示其变化机制和造成的可能影响是重要的科学前沿问题。
卧龙岗地处藏北高原与昆仑山脉之间,位于西风和季风两支大气环流交换的主通道上。卧龙岗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填补了青藏高原北坡昆仑山地区在气象观测数据记录上的空白和监测盲区,实测了对流层中层500百帕多种气象要素值,将为研究高海拔天气过程、气候变化以及昆仑山独特的降水特征提供珍贵的气象资料。
卧龙岗主峰距民丰县城约300公里,科考队从民丰出发沿G216国防公路一路向南挺进昆仑山腹地。随着海拔高度逐渐抬升,沿途风光由绿树成荫变成高山草甸直至寸草不生的雪山顶。上山的路漫长且天气多变,暴雪、雷电冰雹、积冰、大雾天气频繁出现。正是因为气候恶劣、环境险峻,气象探测范围一直徘徊在浅山区。探索昆仑山深处气候,成为了一代代新疆气象人的心结。如今,南疆生态保护、农牧业发展、防灾减灾都需要气象数据的支撑,补齐监测空白区迫在眉睫。
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人体的高原反应愈加严重,嗜睡、头疼、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嘴唇青紫......在海拔5896米的高原,脚下如同踩着棉花,随时都可能因高原反应而晕厥。雪山顶部的天气更是变化多端,随时要面对狂风、暴雪、冰雹等恶劣天气。因仪器种类较多,牦牛都无法到达的高度,需要人工吸着氧气搬运,且观测设备精密,需要轻拿轻放,只能用绳子将其固定在身上,背着或抱着仪器上山。
科考队员克服了恶劣天气与高原反应,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拼博,成功完成多要素气象站的站点搭建和设备调试,突破实现了昆仑山6000米梯度观测。该区域阶梯式观测站点的建设极大地促进认识了昆仑山独特的降水特征和机理,不断提高预报服务精细化水平,加快南疆脆弱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生态修复能力,支撑南疆的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季风中心供稿)
卧龙岗山巅观测站前工作人员合影
昆仑山卧龙岗照片
工作人员合影
站点周边环境要素检测
仪器搭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