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18日,第一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大会”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运行期科技委与用户委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密云顺利召开。
曾庆存院士,石耀霖院士,郑晓静院士,宋君强院士,陈大可院士,戴永久院士,王赤院士,于贵瑞院士,钱德沛院士,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马新明区长,政协北京市密云区委员会宋印双副主席,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兰雄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张朝林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曹军骥所长、周天军副所长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院主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等50多家单位的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1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戴永久院士主持。曾庆存首先代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地球系统模式两个团队对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政府等各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正是有了各方的大力支持才有了装置和模式的建成。他表示地球系统模式和装置的建设都是非常复杂困难的,这几十年来,团队很多成员从及冠到白首,从最早决心要做中国自己的地球系统模式到今天CAS-ESM成为国际最好的模式之一,我们依然满腔热情,信心满满。今天,我们将进行CAS-ESM开源发布,向全国乃至全球开放共享,也希望通过开放吸取更多先进思想,将模式做大做强,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迈入国际顶尖阵营。随后,马新明、张朝林、任小波分别代表密云区、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向大会致辞。
图2领导嘉宾致辞
会上,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由曾庆存、石耀霖、戴永久、曹军骥、周广庆、林朝晖、曾晓东共同发布,并宣布释放其源代码,这标志着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开启协同开发、合作共赢的新范式。
图3 CAS-ESM开源发布
曹军骥代表研发团队介绍了CAS-ESM的发展历程、各分系统模式特色、不同版本的整体性能对比以及目前所产出的重要成果,并在报告最后简单介绍了大装置的开放共享机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依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大气所成立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科学中心”,中心定位是具有科研和支撑双重属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大装置,持续开展地球系统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模式研发,应用成果产出和转化;同时肩负大装置运维管理、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等责任。曾庆存、马新明、戴永久、张朝林、任小波、曹军骥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中心揭牌。
图4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中心揭牌
特邀报告环节,戴永久、石耀霖、宋君强、郑晓静、王赤、柴扉、郑飞分别围绕通用陆面模式(CoLM)、地球系统动力学中的固体地球动力学计算、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应用、全球碳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风沙过程中的多尺度与跨尺度分析、空间天气模式研究进展、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碳增汇的方法与模型研究、地球系统耦合资料同化研究进展及在CAS-ESM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图5 大会特邀报告
17日晚,召开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运行期科技委与用户委第一次会议,会议由曹军骥主持。首先由曾晓东研究员向两委委员汇报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开放共享机制、2022-2023年运行完成情况和2024年运行计划;随后科技委和用户委成员各抒己见,讨论了装置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点,纷纷为装置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相信在科技委和用户委的指导下,装置将能提升国际影响力,更好的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攻关。
图6 装置科技委与用户委委员发言
11月18日,科学大会进行了分主题会议,包括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发展、地球系统预测和数据同化、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全球变化、区域环境变化与调控、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中的算法与高性能计算等5个专题,共计83个口头报告。来自所内外的专家交流了CAS-ESM模式以及其它地球系统数值模式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地球系统模式的动力学理论及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模式发展、地球系统预测及应用、资料同化技术、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归因和预估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影响和调控以及碳氮循环研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中的算法和高性能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未来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方向,围绕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7 分主题会场
另外,此次科学大会通过墙报形式展示了各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共计墙报31份。
本届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清华大学、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CAS-TWAS-WMO Forum、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和陶诗言基金会协办。
图8 大会合影
本次会议联合了各个领域的科研、工程技术及应用开发人员,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探讨地球系统模拟与应用科学的发展方向,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在CAS-ESM开源以及科学中心成立的契机下,期望能够搭建起一个集聚地球科学、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研发平台,科学谋划、创新攻关,形成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良好的开放氛围。(怀科办、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中心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