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11月30日-12月12日在迪拜世博城举办。12月6日当地时间09:00-10:15,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组织的中国角边会,在迪拜会场和线上B站直播平台同步召开,30余位来自国内外组织机构、研究部门、NGO的现场嘉宾和观众,以及700余位线上观众参与了此次边会。本次边会由大气所主办,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承办,以“超级计算助力气候环境预测”为主题,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科研界“开源共赢、推演地球”之声,有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风云“可测”,“算”不可少
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洪涝、干旱、沙尘和滑坡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环境灾害频繁发生。基于硬件(超级计算机)和软件(地球系统模式)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是当前开展气候环境预测的主要手段。中国新建成的软硬件一体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对于气候环境灾害的预测能力几何?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现有气候环境预测水平?背后的机制机理又有哪些?这些均是我国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围绕“超级计算助力气候环境预测”主题,来自大气所的青年科学家曹美春、段亚雯、张文霞、李超凡、胡帅、费可测、汪君、唐晓、张贺分别带来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灾害贡献几何?》、《我们能准确预测气候变化么?》、《海洋热浪持续来袭,如何预测和应对?》、《如何预测、监控山体滑坡和空气质量?》以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把地球搬进实验室》的主题报告。报告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归因为切入点,引出科学界对于精确预测气候变化的前沿研究与探索;依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大气所科研团队已经在海洋热浪预测、山体滑坡预测、空气质量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报告为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及相关灾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2023年11月17日,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核心软件——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在北京发布,并同时释放其源代码。这标志着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步入协同开发、合作共赢的崭新阶段,有望加速推动我国地球系统模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圆桌讨论,共谋发展
地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或地球模拟器)就是基于对地球系统物理、化学和生命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不断发现上建立的,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边会邀请了多位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深科学家参与圆桌讨论环节。英国牛津大学Tim Palmer教授(线上)、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所长Bjorn Stevens教授(线上)、法国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Karina von Schuckmann高级研究员、英国气象局Richard Jones高级研究员、大气所所长曹军骥研究员,与边会会场的线下参会人员,就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包括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水平、模式不确定性对气候适应对策的影响、海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助力气候预测、“寰”科研成果与“双碳”战略的相互促进、超级计算在气候环境预测中的作用等。
活动最后,大气所主办方感谢COP28中国角边会展示了大气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合作诉求,希望以CAS-ESM2.0开源共享为契机,向全世界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家发出诚挚邀请,一起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地球系统研究的良好开放氛围。(怀科办、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中心、科技处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