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亚洲多模式比较计划(MICS-Asia Ⅳ)国际研讨会于2024年8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Earth Lab)顺利召开。会议由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日本亚洲空气污染研究中心(ACAP)协办,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包括美国爱荷华大学Gregory Carmichael教授、日本九州大学Itsushi Uno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Joshua S. Fu教授、暨南大学刘绍臣院士等。国内参会者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与会。与会者围绕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多模式比对这一全球性课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开幕式上,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代表研究所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在未来的合作中取得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突破。会议主办者王自发研究员强调了本次会议在推动亚洲乃至全球大气模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呼吁各国学者在未来继续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
王自发研究员致辞
本次会议重点围绕空气质量模式比较、观测与同化、空气质量与气候模式及其影响评估、高精度排放源清单这四个主要议题展开。在报告环节国内外研究学者踊跃发言,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国际学者们带来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空气质量模式应用案例,展示了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视角与经验,极大地促进了跨国学术合作与知识互补,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
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
特别是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教授Itsushi Uno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题,生动有趣地向与会学者回忆了自己从事数值建模工作的关键转折点。他以自身为例,分享了自己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在历史进程中抓住机遇,激励青年学者勇攀高峰。
日本九州大学Itsushi Uno教授进行报告
随后各工作组围绕各自研究进展和未来工作计划进行了两天的深入讨论。各组成员分别汇报了当前项目的最新进展,交流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针对关键问题,如模型精度的提升、数据同化方法的优化、以及跨国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各工作组还就下一阶段的科研计划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研究方法。通过这些讨论,各国专家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为未来共同攻克空气污染模式领域的复杂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专家围绕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参观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他们对大科学装置的模拟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该装置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观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
随着Gregory Carmichael教授对会议做总结发言,会议圆满落幕,标志着第十四届亚洲多模式比较计划(MICS-Asia Ⅳ)国际研讨会议的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专家,不仅深化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未来空气质量模式研究提供了宝贵见解与方向。期待未来各国研究机构继续携手,共同推动大气科学领域的突破,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美国爱荷华大学Gregory Carmichael教授做总结发言
第十四届亚洲多模式比较计划(MICS-Asia Ⅳ)国际研讨会议全体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