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大气所第十九期“发现-科研”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于12月13日晚七点半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沙龙邀请了大气所2019级硕士生聂彦博和2019级直博生江南萱,他们结合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为大家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聂彦博的研究方向是极端天气气候,本次他做了题为“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的学术报告。他在研究背景中介绍到,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受到热带和中高纬多时间尺度因子的调控,影响机制十分复杂,而季节内振荡对该地区的夏季降水有重要贡献,其强弱可以影响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性。在结合台站降水资料和再分析数据集等,运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合成分析以及水汽和涡度方程诊断等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后,他的研究发现,西南夏季降水在季内尺度上存在7–20天振荡,振荡强度(SPOI)呈现南北相反的空间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对海温和大气环流背景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暖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激发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为SPOI提供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则可以通过影响7–20天尺度的瞬变波活动和东亚副热带急流来调控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变率。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对报告中感兴趣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了交流和提问,聂彦博也对大家的问题一一解答,研讨氛围热烈,学术气息浓厚。
之后江南萱分享了她的研究工作,她的研究方向是古气候模拟,本次报告题目为“过去两万年亚洲干旱区西风变化模拟研究”。她在报告中介绍到,中亚干旱区上空西风南北移动会影响中亚及其下游地区的降水位置和强度变化,研究历史时期亚洲干旱区西风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加深西风对轨道参数、温室气体浓度、淡水强迫和冰盖等外强迫变化响应的理解。基于TraCE-21ka模拟试验对亚洲干旱区中纬度西风在过去两万年的南北移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导亚洲干旱区西风变化的外强迫在不同季节和时间段具有差异性;此外,亚洲干旱区西风变化与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相联系,同时受到北大西洋与北印度洋的共同调控。报告结束后,在交流讨论环节里,同学们对报告中所介绍的模式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江南萱也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至此,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完美落幕。
在本次活动中两位报告人结合他们近期的研究工作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方法和学术成果,参与人数众多,线上参与超过60人,有所内的同学,也有所外的同学来交流讨论,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为研究生们创造了分享和展示科研魅力的平台。(研究生部供稿)
聂彦博进行线上报告
江南萱进行线上报告
积极参与,提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