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降水结构与气溶胶PM10、PM2.5特性研究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2012 |
AREM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及关键物理过程技术研究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2012 |
宁波突发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 |
宁波市科学技术奖 |
2012 |
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
江苏省自然科学奖 |
2011 |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11 |
我国Argo大洋观测系统及其资料同化与短期气候预测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2011 |
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11 |
沙尘暴发生发展机理及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研究集体 |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2011 |
气候变化对中国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
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 |
2011 |
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10 |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及其在高污染日预警联动中的应用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2009 |
福建省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 |
2009 |
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与预报、评估预警系统开发研究 |
沈阳市科技进步奖 |
2009 |
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研究 |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
2009 |
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
|
2008 |
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2008 |
亚洲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
2008 |
热带海洋变率及其气候效应 |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
2008 |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08 |
河南省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8 |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和气象水文预报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2007 |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007 |
黄河中游(陕甘宁)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人工增雨(雪)技术开发与示范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
2006 |
人工增雨研究及示范 |
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奖 |
2006 |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