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轮播

赵亮等-AOSL: 中国高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增加:AMO位相转变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干热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虽然干热事件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有直接结合健康数据来定义复合极端干热事件,缺乏针对具有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赵亮高工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沈新勇教授及清华大学卫健学院黄存瑞教授联合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团队在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一篇题为“The increase in hot–dry events with a high risk of mortality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的论文,该研究将气象要素数据和中国278个区县的死亡数据结合,揭示了中国高死亡风险的复合极端干热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此类干热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高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在中国西北部-西部、西南-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频繁,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这类复合事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90s年代末期发生突变(图1)。通讯作者赵亮表示,这种年代际变化可能与AMO的位相转变有关。在1990s年代末期AM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造成北大西洋上空的环流异常,异常波动通过丝绸之路遥相关向东传播,造成中国北部地区的反气旋异常(图2)。该反气旋一方面有利于产生中国西北地区的下沉运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削弱东亚夏季风,造成中国西北-西部及长江以南地区高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呈现年代际增加趋势。

图1:1979–2021年中国高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 (a) 年平均频率的空间分布(天/年) (b) 时间序列(柱状图;天/格点)与春季AMO指数(折线)的时间序列,(c) 突变点前后的差异(天/年)(d) 与春季AMO指数的回归(天)(打点表示通过显著性检验)

图2:夏季500 hPa流函数和水平风(a)突变点前后的合成差异(b)和1979–2021年春季AMO回归场(打点区域表示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项研究将复合极端干热事件与死亡数据结合,能够更好地监测和评估干热事件对健康的危害。通过探讨AMO对高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提高高死亡风险干热事件的预测能力提供帮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442202)、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6200)、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0B0301030004)以及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XZ202402ZD0006-06)的资助。

Citation:

Yuting Ma, Xinyong Shen, Liang Zhao, Zijia Wang, Huibin Wang, Yihui Ding, Jingsong Wang, Yanju Liu, Cunrui Huang, 2025. The increase in hot–dry events with a high risk of mortality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5,https://doi.org/10.1016/j.aosl.2025.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