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JOC: 中亚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受到格陵兰海冰与中太平洋型ENSO的调制

  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近10多年来中亚地区冬季频发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产生往往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有关,研究中亚地区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及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李双林研究员课题组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机制诊断模式试验,研究了中亚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模态及其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了海温、海冰等背景因子的调制作用。结果显示,中亚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的第一模态为区域一致型,对应北极暖(冷)-欧亚大陆冷(暖),大气环流呈现乌拉尔山高压(低压)-贝加尔湖低压(高压)异常特征;第二模态为西北-东南偶极型,对应欧亚大陆西北暖(冷)-东南冷(暖),大气环流呈现自北大西洋向东亚延伸的波列状异常结构。

  两类季节内模态的活动强度呈现显著的年际变化,并分别受到格陵兰海冰和中部型El Nino事件的调制。当格陵兰海海冰偏少时,第一模态活动增强,中亚区域一致型冷、暖事件发生频次更高。机制上,格陵兰海海冰减少引起非绝热加热异常,导致巴伦支海至乌拉尔山地区高压异常,减弱欧亚中高纬背景西风,有利于季节内扰动在乌拉尔上地区发展。当发生CP El Nino事件时,第二模态更活跃,中亚西北-东南偶极型温度异常事件发生频次更高。机制上,CP El Nino激发太平洋-北美型(PNA)遥相关波列,在北大西洋上空引起类似于北大西洋涛动(NAO)负位相的环流异常,有利季节内扰动从背景环流中获得动能而发展,增强自北大西洋向东亚延伸的波列型环流异常的活动。

图:(a)格陵兰海海冰减少对第一模态活动的调制和(b)CP El Nino对第二模态的调制的机制图。图中“H”的红色实线椭圆和“L”的蓝色虚线椭圆表示季节内500-hPa高压和低压异常中心。图(a)中,标有“ICE”的灰色阴影表示格陵兰海海冰减少,标有“H”的红色阴影椭圆表示冬季季节平均的乌拉尔山高压异常,蓝色粗体箭头表示高压异常南侧的东风异常。图(b)中灰色流线表示第二模态波列的传播路径,红色阴影线区域表示CP Nino的暖海温异常,弧形箭头表示CP Nino激发的PNA遥相关波列,黄色的粗箭头表示向东延伸至北大西洋的副热带急流。

  该研究近期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上,博士生秦明月是第一作者。

  论文信息:Qin, M., Li, S., Xue, Y., & Han, Z. (2022).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modes of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entral Asia and their modulation by Greenland Sea ice and central Pacific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 16. https://doi.org/10.1002/joc.7691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