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二次青藏科考“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专题研讨会暨青藏高原北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新疆喀什举办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开展的国家综合性科学考察工作,大气所陆日宇研究员牵头承担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专题二“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科研任务。2021年7月26日至30日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协办的专题进展研讨会暨青藏高原北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顺利举办。来自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共100余人参与此次会议和科考活动。
  7月27日,项目进展和规划研讨会在喀什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云飞教授、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复旦大学温之平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伟强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出席。会议由大气所副所长周天军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何清致开幕辞,喀什地区气象局局长赵勇军介绍了喀什及西部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地理人文,大气所科技处处长姚利对大气所对项目的支撑情况做了简要发言。专题负责人陆日宇研究员因防疫原因未能出席,由李超凡副研究员代为汇报了专题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开幕式
  专题研讨会围绕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特征展开。傅云飞教授介绍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云降水特征,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山脉强迫降水落区的新认识;各子专题负责人就项目执行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国家气候中心柳艳菊研究员报告了西风–季风的协同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晚春降水的影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张宇教授介绍了青藏高原地下生物量水热参数化方案的建立与检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张俊兰首席以三次典型个例为例,探讨了南疆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孟宪红研究员汇报了青藏高原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拟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的影响。此外,项目的骨干成员和青年科学家也积极参与到研讨会中,报告内容涵盖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评估、丝绸之路遥相关的影响、天山雪崩调查研究、以及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变率分析等多个方面。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各位报告人的进展汇报,充分肯定了本专题的研究成果,并给予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研讨会最后,项目组成员和与会专家就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下一步项目组成员将继续研究西风-季风关键区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揭示高原环境变化特征和机制。
 
会议报告
现场讨论
  随后,科考人员从喀什市出发,沿青藏高原北坡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对周边地区的气象灾害、强对流降水天气、风沙活动、水文气象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等进行调查。项目成员先后前往了喀什地区气象台、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喀什分站、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交流。何清介绍了喀什分站的建站情况、业务运行及人员配备。卫星数据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得益于喀什分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接收的卫星数据资料对推动南疆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喀什地区气象台
 
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喀什分站、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合照
  7月28日,科考成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达坂区域气象站和帕米尔高原大气成分观测站。慕士塔格站位于典型的西风带气候影响区,自建站以来获取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为西风-季风协同作用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站点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了观测站的建站历史、高原区域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观测资料的获取、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原北坡的天气气候特征、极端事件、风险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等等,使科考人员对高原地区的观测系统和气象水文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
 
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慕士塔格达坂区域气象站
  7月29日,科考成员前往塔什库尔干县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科学考察。该站设有曾庆存院士的题字:“相伴冰山高耸,长守白云平铺。餐风饮雪艰苦,为国万代功高”。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高原上观测站的环境艰苦,也认识到观测资料的来之不易。
 
塔什库尔干县国家基准气候站
 
曾庆存院士题字
  本次科考期间遇到突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虽然为科考活动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此次实地考察活动使得科考成员对高原和干旱地区的天气气候和气象及地质灾害有了切身的体会,感受到气象等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归集了帕米尔高原地区气象等相关数据,大大推进了项目的进一步开展,也吸引了更多科学家关注和投入到高原气象这一研究领域(LASG供稿)。
 
青藏高原北坡综合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北坡综合科学考察路线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