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21年度装置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1年12月9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2021年度装置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宋君强院士,丁一汇院士,吕达仁院士,石耀霖院士,袁亚湘院士,王会军院士,张平文院士,蒋兴伟院士,戴永久院士等26位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大气所和清华大学装置项目组成员等7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装置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朱江研究员主持。大气所副所长周天军代表项目建设单位致辞,周天军首先对各位科技委专家在装置建设各阶段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会议因三方面的契机而显得格外重要: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对中科院做出系列重要指示,中科院颁布了“基础研究十条”(《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任务,调整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充分发挥建制化优势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优势,构建全新的基础研究工作架构和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十条”有三条内容与大装置密切相关。二是经过努力今年6月23日大装置提前一年开始试运行;三是即将到来的2022年装置建设周期将完成,即将面临着验收等重要任务。随后,周天军介绍了日前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在大气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对大气所工作所做出的指示中与大装置有关的内容。汪克强秘书长强调,要把大装置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要充分利用好大装置的设施优势,发挥大气所的建制化优势,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要依托大装置,扎实推进国重重组工作,并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工作;要有大视野、大格局,面向国内和国外,开放共享大装置的资源,加强与院外单位的合作,推动国际合作,发起国际合作计划。最后,周天军还扼要介绍了正在召开中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第24届年会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有关的最新国际态势。

  装置建设进展汇报环节,由科技委主任宋君强院士主持。朱江分别从装置2021年度建设进展、工程管理、下一步工作计划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目前装置基建工程已通过科学院的建安分项验收,“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区域高精度环境模拟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和“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系统”顺利通过子系统和分系统的工艺测试以及科学院条财局和教育部科教司组织的系统级工艺测试,取得初步科研成果,正在进行软硬件的联调联试;同时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服务气候变化、双碳、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目标;项目组也正在进行验收准备工作,力争明年完成科学院及教育部对装置工艺、设备、财务和档案的分项验收以及国家的总体验收。项目总工艺师周广庆研究员做了装置运行及性能优化方案的报告,针对目前运行管理和存储方面提出从建设“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和“存储性能优化建设”两方面完善和优化装置的运行。装置副经理张木兰重点介绍了开放共享机制,从装置定位、运行管理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详细汇报,提出将尽快建立用户委员会,建立研究课题申请和评审机制,尽快实现装置对外开放共享与服务,推动多方面合作,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科技委专家对工程建设进展以及装置管理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针对装置后续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运维管理平台对装置系统在运行期间发挥好服务作用很重要,新增内容预期会对I/O等性能会有很大的提升,一致同意运行及性能优化方案,并提出后续需进一步强化并行计算能力,建议邀请国内优势团队对该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在装置验收过程中要提炼一般模式无法替代的大功能,做好地球系统模式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气候变率影响的检验;要强化装置在重大基础突破方面的作用,突出我们模式的特点,加强地球系统和空间系统在物理和探测上的联结;加强大设施之间的交流,服务当前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成立数据发展部,将我国自主的气象、海洋卫星数据利用好,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智库,支撑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将我国自主开发的其他模式也引入大装置,充分发挥未来用户委员会的作用,形成研究一体化团队,从而支撑大装置重大成果产出;利用装置成果展示开展科普宣传等。

  装置工程经理部代表项目组对各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将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系统梳理和落实,加快推进装置试运行后的建设任务。(怀柔科学城办公室供稿)

领导讲话和大会报告

部分发言科技委成员

线上参会成员

大气所会场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