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大气所参与推动中国-巴西气候变化合作

  近日,由大气所学者与来自国内科研和教学机构的11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推动中国-巴西气候变化合作建议报告》正式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报告针对中国、巴西学者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研究领域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提出了12个优先合作方向。

  2021年11月22-23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巴西圣保罗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圣保罗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巴西气候变化双边研讨会”以视频形式成功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圣保罗研究基金会主席马可·安东尼奥·扎戈(Marco Antonio Zago)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李静海主任在致辞中强调了科研范式变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扎戈主席对本次研讨会寄予厚望,希望促进两国专家能力建设,挖掘未来合作潜力。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局长邹立尧和圣保罗研究基金会科学主任路易斯·梅洛(Luiz Mello)介绍了双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计划。

  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物理研究所的巴方会议主席保罗·爱德华多·阿塔克索·内托(Paulo Eduardo Artaxo Netto)教授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中方会议主席周天军研究员先后分别主持了两天的研讨交流会。

  本次研讨会以“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主题,围绕“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管理”及“气候变化对沿海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两个专题,开展跨学科和专业的交流。会上,来自中国和巴西各科研机构、高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及其应对议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合作兴趣,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为双方科学家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开启了深化中巴双边合作的新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副主任张朝林,以及地球科学部和国际合作局相关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后,参与双边研讨会的11位中方学者继续以多种方式针对中国-巴西学者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于近期以总结报告的形式提出了中国-巴西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领域的优先双边合作方向。建议的中巴12个优先合作方向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近岸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浮游、底栖、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的演变研究、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的反馈、热带森林碳氮磷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适应性、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极端气候事件的未来变化与风险预估、中国-巴西近海(陆架海)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东亚季风与南美季风的比较研究、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等。(科技处供稿)

(照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