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项目“共享开放、自主可控的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多元耦合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与预估”(2023YFF0805500)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80余名来自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广西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局、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项目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丹利研究员主持,同时邀请了南京大学符淙斌院士(线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副院长、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副所长(线上)、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广胜研究员、广西大学余克服教授、厦门大学曹文志教授、清华大学罗勇教授、中国气象局吴统文研究员、北京大学袁文平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乐旭教授(线上)、大气所俞永强研究员、大气所马柱国研究员等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处长任小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等领导也莅临会议并发表致辞。
曹军骥在致辞中强调了当前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的严峻形势,指出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鼓励项目成员要边研究、边落地、边应用,发挥科学家的优势,利用大数据新技术,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任小波则指出,此次会议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并为项目中期评估做准备,希望项目团队能够提前布局,总体考虑,将课题成果有效整合为项目成果。
会议期间,曹军骥为翟盘茂颁发了项目责任专家证书,接着,全体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随后,丹利对项目总体情况进行了汇报,详细介绍了项目简介、项目组织和2024年执行总体情况、项目代表性成果、存在问题和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四位课题组长丹利、中山大学杨清华教授、南京大学王淑瑜教授、云南大学吴涧教授分别就各自课题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2024年度主要研究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专家和领导针对项目及课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认为,尽管项目执行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仍需对项目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突出科学增量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国际比较,明确项目在国际上的特色和重要贡献。专家们还建议项目团队更加聚焦关键问题,凝练项目重点,并积极探索大数据的应用潜力。
会议最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四位课题组长对专家和领导的建议和意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认真消化和理解这些建议,努力完成项目任务并达到预期的科学目标。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项目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东亚中心供稿)
会议合影
颁发项目责任专家证书
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做汇报
线上专家点评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