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中午,当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从缓缓旋转的黑胶唱片流淌而出,大气所震潮沙龙第八期:风起乐章——音乐与大气科学的跨界之旅拉开序幕。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姚晨教授、北京大学音乐学刘彦玲教授和Blake Stevens教授,他们与大气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启一场音乐与大气科学交融的奇妙旅程。
主持人魏科研究员以“气象歌谣”为切入点,邀请大家唱一句带有气象元素的歌词,巧妙地将大家引入这场跨界之旅。在他的精彩报告中,分享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案例,展现了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气象、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四重奏中四种乐器音色交织,代表不同纬度带的平均温度,配合越来越高的温度,曲调也从舒缓变得激昂,仿佛一幅气象变迁的画卷在音乐声中徐徐展开。魏科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结合气象数据进行填词、作曲和演唱,为科学传播插上音乐的翅膀。
魏科研究员作报告
刘彦玲教授探讨了音乐形式在表达气候变化时的独特魅力,她通过三个生动的例子,将大家引入到深层的思考中:这些音乐形式是否真的能传达出音乐人的思想?怎样的音乐才能激发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刘彦玲教授作报告
两位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嘉宾和观众间激发了热烈的讨论。姚晨教授认为,作曲要重视与观众的交流,面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如何在保持音乐美感的同时有效传达信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Blake Stevens教授高度赞赏了这场别具一格的跨界盛会,并期待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催生出更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活动。大家围绕如何运用气象数据创作既动听又有意义的乐曲、音乐创作如何与科研结合、音乐创作如何体现气候变化的地域性、音乐如何促进气候行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科学传播的创新之路点亮了新的灵感火花。
姚晨教授和Blake Stevens教授现场交流
最后,魏科老师深情回顾了上世纪中叶,著名气象学家顾震潮先生和陶诗言先生共赏唱片、酷爱音乐的故事。本次活动还特别播放了顾震潮先生曾经珍藏的黑胶唱片——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在音乐声中向前辈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未来,震潮沙龙将继续拓宽跨学科交流的边界,为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搭建更大的舞台。
现场合影
本次活动由北京气象学会青委会和大气所青促会主办,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协办。(震潮沙龙供稿)
视频由党群工作处拍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