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第二届雷电物理和雷电气象学国际研讨会(ISLPM2025)在北京召开

2025年6月3日至6日,第二届雷电物理和雷电气象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ghtning Physics and Lightning Meteorology,ISLPM2025)于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主席郄秀书研究员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探讨和交流雷电物理与雷电气象学的前沿问题,激发新的合作思路并推动全球雷电相关研究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郄秀书研究员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第一届会议以来的相关重要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大气所党委书记陆日宇研究员代表大气所致辞,他表示,雷电物理与雷电气象学作为大气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成为揭示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的关键方向。随后,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段晚锁研究员致辞,他指出,面对全球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深化雷电基础研究,并推动科研成果向业务应用的转化。

2025年适逢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在山东滨州开展人工引雷实验20周年,会议通过视频形式回顾了实验的发展历程。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路辉副主任专程到会并致辞,他肯定了人工引雷实验产生的广泛国际影响,对于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工作长期在滨州开展感到自豪,并表示将一如既往的支持雷电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人工引雷实验负责人蒋如斌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人工引雷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大会共设7个主题:雷电探测技术发展、雷电物理与机制、雷暴电学与微物理过程、雷电气象学与强对流天气、雷暴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雷电与气候变化以及人工智能在雷电预报中的应用。会上,共43位专家学者做了特邀和口头报告,另有36个墙报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各项报告及墙报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探讨,现场学术气氛热烈,思想碰撞活跃。

近年来,中国在雷电科学领域的研究持续深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尤其在雷电物理以及雷电气象学等关键方向上,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推动全球雷电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本次研讨会上,众多中国学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才,展现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会议的举办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也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领未来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力推动全球雷电科学的共同进步。

闭幕式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创新研究院院长吕伟涛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郄秀书研究员、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荣誉委员Serge Soula教授共同为本次大会评选出的四位优秀学生报告人颁发了“最佳学生报告奖”。

本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会议项目编号:42442505)资助,并得到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ICAE)、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MAS)、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雷电专业委员会、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中科天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协办支持。

参会人员合影

ISLPM发起人、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主席郄秀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陆日宇研究员,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段晚锁研究员,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路辉副主任在会议开幕式致辞。

会场照片

会场照片

最佳学生报告颁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