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期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要求,“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以下简称“气土水专项”)进入成果凝练与成效总结的关键阶段,经专业机构和专项总体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启动2025年“碧空同测”跨区域综合观测计划(以下简称“观测计划”)。该观测计划统筹整合18个立项项目的年度观测任务,观测范围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湘赣鄂、汾渭平原、中原地区、云贵地区等7个重点区域。为保障多单位、多项目协同观测任务高效有序推进,本次观测任务的组织统筹工作,由气土水专项大气方向“全国空气质量协同调控原理与关键技术体系示范”集成项目牵头负责。
2025年6月19日,气土水专项2025年跨区域综合观测启动会在河北栾城观测站召开,会议由集成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协办。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刘文清院士、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良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龚山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北京大学曾立民教授在内的8位专家,对观测计划的组织实施给予指导。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四级调研员许鹏达、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主管杨帆、河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卢建立,以及来自18个参与项目的承担和合作单位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合影
会议由跨区域综合观测工作组组长、集成项目负责人苏杭研究员主持。生态环境部、21世纪中心和河北省气象局的领导相继致辞,表达对观测计划顺利实施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期待。跨区域综合观测专家组组长张远航院士介绍了观测计划的实施主旨,强调此次实验以标志性成果为导向,凝聚项目合力,深入应对区域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控科学与技术难题。苏杭研究员系统汇报了观测任务的技术与组织方案,涵盖科学目标、技术路线、实施计划等内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项目代表陆克定教授、刘诚教授和袁斌教授分别汇报了观测实施方案及阶段性进展。
专家组对观测任务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行性给予充分肯定,围绕实施方案及阶段部署进行了评估指导,鼓励各项目积极推动专项研制仪器参与观测与比对校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优化建议。针对下一阶段任务推进,专家组就聚焦观测重点、数据质控、成果集成及仪器设备国产化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意见。
会议现场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赴观测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了走航车观测平台、无人机和飞机航测平台、大气自由基闭环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就平台建设、设备共享、数据协同等展开交流,增强了各项目间的技术理解与交流合作,推动跨区域综合观测能力的系统化提升。
本次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气土水专项2025年“碧空同测”跨区域综合观测正式全面实施,未来将通过统一技术路线、协同数据采集和集成分析,持续提升我国环境综合观测水平,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观测现场实地调研